水土保持法第
3
條相關裁判
|
1 |
裁判字號: |
108年上字第 1135 號 |
|
要 旨: |
森林法之立法目的係為保育森林資源,發揮森林公益及經濟效用,非僅著
眼於現有林相之保護,而係包含保育、利用、再造之多重任務;故森林法
規範對山坡地開發利用者,課予繳交回饋金,無非著眼於山坡地之開發利
用行為對森林資源之存續,有重大影響,故由開發使用者負回饋義務,且
其採取之手段與目的間存有實質關連,屬保存森林資源之必要措施。而回
饋金辦法係主管機關農委會依森林法第 48 條之 1 授權訂定,為對於具
有特定關係之國民所課徵之公法上負擔,關於回饋金繳交義務人、計算方
式、繳交時間、期限與程序及其他應遵守事項所為細節性、技術性之統一
規定,並未逾越母法之授權範圍,與法律保留原則無違,亦無不當聯結之
情形,自得予以適用。回饋金之繳納義務係於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山坡
地開發利用許可時,或水保主管機關核定水保計畫時始發生,並於一定之
條件或期間內繳納,性質上申請開發利用許可或水保計畫核定授益處分
時,法律明文規定加以之負擔。因此,如山坡地開發利用尚未經目的事業
主管機關核發許可,或水保計畫尚未經主管機關核定時,回饋金之繳交義
務人尚無繳交回饋金之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 |
裁判字號: |
92年判字第 537 號 |
|
要 旨: |
按行政處分之相對人以詐術或不正當方法致行政機關陷於錯誤,而為授予
利益之行政處分者,自不生信賴利益保護之問題 (行政程序法第一百十九
條第一款參照) 。次按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所根據之事實,如與事實真
象不符者,即有認定事實錯誤之情形,則該行政處分之合法要件即有欠缺
,而構成得撤銷之原因。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110、119、150 條 (90.12.28)
行政訴訟法 第 98、255 條 (87.10.28)
水土保持法 第 3、23、33 條 (89.05.17)
|
3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606 號 |
|
要 旨: |
按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繳交辦法第 8 條第 3 款規定,山坡地之開發
利用,由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機關及公立學校興辦者,免繳交回饋金。又
申請人擬具水土保持計畫向主管機關申准山坡地從事開發建築用地等行為
,屬山坡地之經營人、使用人,自屬水土保持法第 4 條所稱之水土保持
義務人,依同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應先擬具水土保持計畫
,送請主管機關核定,係基於其自己之水土保持義務,又回饋金之繳交義
務人,自係擬具水土保持計畫之水土保持義務人且因其並非中央、地方各
級政府機關或公立學校,尚不得援引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繳交辦法第 8
條第 3 款之規定主張免繳交回饋金。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裁判字號: |
104年原重上國字第 1 號 |
|
要 旨: |
國賠法第 2 條第 2 項後段所稱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之消極不作為國家
賠償責任,自保護規範理論擴大對人民保障而言,凡國家制定法律之規範
,不啻授與推行公共政策之權限,而係為保障人民生命、身體及財產等法
益,且該法律對主管機關應執行職務之作為義務有明確規定,如該管機關
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復因有違法性、歸責性及相當因果關係,致特定人
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即應負消極不作為之國家賠償責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裁判字號: |
101年簡上字第 84 號 |
|
要 旨: |
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
得請求除去之;又所有人於法令限制範圍內,得自由使用、收益、處分其
所有物,並排除他人之干涉;民法第 767 條及第 765 條固分別定有明
文。惟所有權人行使其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及排除他人干涉等權能
,仍應於法令限制之範圍內始得自由為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 |
裁判字號: |
98年訴字第 2413 號 |
|
要 旨: |
受處分人主張,基於公平原則,私人興學應比照公立學校而免繳土地開發
利用回饋金,然回饋金之性質係屬特別公課,針對特定關係之人民課徵,
而公立學校係屬國家行政組織,對之為特別公課即失卻其意涵。又參照森
林法第 48 條之 1 第 2 款規定之立法理由可知,回饋金係為保育山坡
地之森林資源,行政機關依據對森林開發行為的高低訂定課徵標準,自為
合法有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