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地方制度法第 56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5年台上字第 1507 號
  要  旨:
貪污治罪條例之對於主管事務圖利罪,因公務員不待他人意思之合致或行
為之參與,單獨一人亦得完成犯罪,故非具有必要共犯性質之「對向犯」
,自不得引用「對向犯」理論而排除共同正犯之成立;又公務員與無公務
員身分之人,如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共同對該公務員主管事務,圖無
公務員身分者不法利益,並使其獲利益,依貪污治罪條例第 3  條及刑法
第 28 條、第 31 條第 1  項規定,自得成立圖利罪之共同正犯。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351 號
  要  旨:
行政行為是否違法或無效,行政法院原則上有完全審查權,其對行政契約
之審查自不例外。行政機關與人民締結行政契約,違反行政程序法或民法
上強制或禁止相關規定者,為違法或無效,行政程序法第 136  條至第
143 條、第 149  條定有明文。因此,行政機關與人民訂立行政契約,而
彼此間之給付是否顯不相當,行政法院自應予以審查。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第 137 條、第 142 條、第 149 條

3 裁判字號: 104年上國字第 3 號
  要  旨:
國家負損害賠償責任,係就公務員職務上侵權行為所負之間接責任,必先
有特定之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之
自由或權利,該特定公務員之行為已構成職務上之侵權行為時,國家始應
對該受損害之人民負賠償之責任。至於行政處分之當否,與承辦之公務員
是否構成職務上之侵權行為,原屬兩事,行政處分縱令不當,其為此處分
或執行此處分之公務員未必構成職務上之侵權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385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規定,鄉(鎮、市)公所應提出預算案,由鄉(鎮、市)民代
表會議決之,旨在劃分預算案之提案權與審議權,使鄉(鎮、市)公所在
編製地方預算時能兼顧地方財政、經濟狀況與年度施政計畫之需要,並為
謀求用度合理,避免浪費起見,委由代表人民之鄉(鎮、市)民代表會議
決之,以發揮其監督政府財政之功能。依地方制度法設計,鄉(鎮、市)
設鄉(鎮、市)民代表會及鄉(鎮、市)公所,分別為鄉(鎮、市)自治
團體的立法機關及行政機關,分別職司地方制度法規定之職權及自治事項
。代表會為善盡監督公所施政,自需有適當之經費以維持機關運作及執行
代表職權。若鄉(鎮、市)公所編製總預算時,未編列鄉(鎮、市)民代
表會之經費或編列不足,致代表會無法維持正常運作及履行其法定職務,
而影響其實質存續,即非法之所許。為避免地方自治團體的立法機關及行
政機關利用年度預算案於行使職權之際,相互之間未能給與適度之尊重而
以行動貶抑,或阻撓他方行使職權,或使他方陷於癱瘓,損害地方制度機
制功能,致人民權益受損,因此地方制度法第 40 條第 4  項、第 5  項
乃規定由上級機關負責協商或逕為決定,以維地方機關於不墜,並順利推
行政務,建設地方,繁榮經濟。又按地方制度法第 56 條規定,監督所轄
鄉鎮市地方自治,係屬縣政府權責,鄉鎮市自治事項,上級監督機關得為
適法性監督,其內容牴觸憲法、法律、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或上級自治團
體自治條例,得由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0 條第 4  項、第 5  項及第
75  條第 6  項或依相關法規辦理,而現行法令就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0  條第 4  項、第 5  項規定為協商及逕為決定之範圍,並無以鄉鎮市
報請協商範圍為限之規定,基於前揭收支衡平原則,預算案部分調整,可
能牽動相關預算之調整,且上級監督機關得為適法性監督,準此,縣政府
自得就鄉鎮市報請協商等相關預算及預算違法部分為協商,協商不成即得
逕為決定之。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5 裁判字號: 95年訴更一字第 17 號
  要  旨:
人民與行政機關間,就已設定採礦權之土地協議應給予補償費並暫行停工
者,已成立行政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