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台上字第 1718 號
  要  旨:
按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
,明知違背法律、法律授權之法規命令、職權命令、自治條例、自治規則
、委辦規則或其他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作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
規定,直接或間接圖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因而獲得利益之貪污圖利
罪,依同條第 2  項規定觀之,為結果犯,是行為人縱然有圖利之不法企
圖,而實際上未獲得利益者,除成立其他罪名外,尚難課貪污圖利罪之罪
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5年台上字第 1689 號
  要  旨:
按審判長就被告被訴事實為訊問者,應於調查證據程序之最後行之;調查
證據完畢後,應依序命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就事實及法律分別辯論之。
此乃事實審法院必須踐行之法定程序之一,旨在使被告有辯明犯罪嫌疑,
陳述有利於己之事實及法律上意見之機會,以保障被告之防禦權。所謂「
犯罪嫌疑」、「被訴事實」,應包含依刑事訴訟法第 267  條規定起訴效
力所擴張之犯罪事實。如僅就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訊問被告及調查辯論
,而於辯論終結後,擅自擴及起訴書所記載以外之犯罪事實而為判決,無
異剝奪被告辯明罪嫌及辯護等防禦權之行使,難謂於判決無影響,自屬違
背法令。次按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圖利罪,除公務員
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明知違背法律、法律授權之法規命令、職權命令
、自治條例、自治規則、委辦規則或其他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
作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直接或間接圖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外,
尚須該公務員圖利之對象因而獲得利益,始克成立。其中該條文所謂「不
法利益」,係指一切足以使其本人或其他第三人之財產增加經濟價值者,
包括現實財物及其他一切有形、無形、積極、消極之財產利益而言。至於
其收回成本、稅捐及費用部分,原來即為其所支出,並非無償取得之不法
利益,自不在所謂圖利範圍。如其行為尚未因而獲得不法利益,除得另論
他罪外,並不能繩以該圖利之罪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5年台上字第 2037 號
  要  旨:
按任職於公立醫院、學校、事業機構且職務內容非為總務、會計等專業之
人員固有辦理採購,惟仍不符合公務員有關公共事務、法定職務權限等要
件,自非刑法上之身分公務員。又此類人員縱有直接辦理採購事務,依政
府採購法規定意旨及法律解釋之原則,因非專業之人員,倘所涉亦非攸關
國計民生之事項,應認同非在授權公務員之列。另經機關首長指派擔任採
購事務之主驗人,因其既不得為該事務之承辦人,自非政府採購法所規範
之承辦採購人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6年台上字第 3479 號
  要  旨:
(一)刑法第 213  條之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罪,係以公務員明知不實,
      故於其職務上所掌公文書予以登載而言,其犯罪主體為職掌製作公
      文書之公務員。又各機關製作函文之流程,一般係由承辦人擬稿,
      經由主管、相關人員核稿,送請機關首長或其授權之人決行後,發
      文。參與函文製作之各該公務員,如共同基於職務上登載不實之犯
      意聯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於其職務上所掌公文書為擬稿、核稿
      、決行之行為分擔,均應成立刑法第 213  條之罪的共同正犯。依
      原判決事實之認定及其理由之說明,係以上訴人就核發內容不實之
      96  年 4  月 30 日○○建字第○○○○○○○○○號函(記載本
      件工程乃提供社區民眾增加道路使用面積,供公眾通行及排水使用
      設施之不實事項),如何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因認上訴人共同
      犯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罪。所為判斷於法無違。
(二)行為人於完成犯罪行為後,為確保或利用行為之結果,而另為犯罪
      行為時,倘另為之犯罪行為係前一行為之延續,且未加深前一行為
      造成之損害或引發新的法益侵害,按之學理上所謂之「不罰之後行
      為」(或稱與罰後行為),固應僅就前一行為予以評價而論以一罪
      。惟若前後之行為已分別侵害數法益,後行為之不法內涵並已逾越
      前行為所該當犯罪不法內涵之範圍時,則另為之後行為顯具一般預
      防之必要性,而非屬不罰後行為之範疇,自應加以處罰,否則即違
      反充分評價原則。原判決認定上訴人圖吳○欽等 2  人免支付闢建
      道路之工程費用而獲取不法利益後,嗣又犯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及
      對非主管事務圖利等罪,行為之不法內涵已逾越前行為所該當犯罪
      不法內涵之範圍,並已引發新的法益侵害,難謂為最初犯罪行為之
      違法性所包攝,自非屬不罰後行為之範疇。上訴意旨以公務員登載
      不實文書等罪係不罰之後行為,爭執原判決適用法則不當,非適法
      之上訴理由。

5 裁判字號: 107年台上字第 4181 號
  要  旨:
沒收新制施行後,如認有應沒收第三人財產之情形,而檢察官於提起公訴
之同時,未於起訴書記載聲請沒收第三人財產之旨,亦未於審理中追加聲
請者,法院即應曉諭檢察官為聲請,如檢察官未聲請,法院不得依刑事訴
訟法第 455  條之 12 第 3  項規定,逕依職權裁定命該第三人參與沒收
程序,對該第三人財產諭知沒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10年台上字第 1911 號
  要  旨:
修正前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第 2  項規定採購人員於辦理採購時,應遵循
迴避準則,機關承辦、監辦採購人員對與採購有關之事項,涉及本人、配
偶、三親等以內血親或姻親,或同財共居親屬之利益時,應行迴避。又因
機關首長對於採購事務具重大影響力且無從迴避,按同條第 4  項乃規定
由廠商迴避,遇有特殊情形時方得報請主管機關核定後免除之,故除有同
條第 4  項但書之情形外,廠商或其負責人與機關首長有同條第 2  項之
情形者,不得參與該機關之採購。如機關首長為規避該採購限制,事先安
排由形式上不具前述關係之廠商具名投標,且約定得標後應分包予特定廠
商施做,俾從中分取價金牟利者,亦即藉由分包之約定,允該負責人與機
關首長因具前述關係而不得投標之特定廠商承做採購案相關項目、分取價
款得利,自屬對其主管監督之採購事務違反前述規定而違背法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10年台上字第 2441 號
  要  旨:
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
或間接圖利罪,必須有積極圖取不法利益之犯意與行為,且其圖利行為須
與所圖得之不法利益間,有相當因果關係。又所稱之主管事務,係指對於
自己所主掌管理或執行權責範圍內之事務而言,此種主管事務,究係主辦
或兼辦,係出於法令之直接授予或主管長官之事務分配,均非所問。而所
謂監督事務,係指該事務雖非由行為人主掌管理或執行,然依法令對之有
監察督促權限者而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10年台上字第 3043 號
  要  旨:
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所規定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違
法直接或間接圖利罪。所謂主管之事務,指依法令於職務上對於該事務有
主掌管理或執行之權責;而監督之事務,則指事務雖非其所主掌管理或執
行,但對於主掌管理或執行該事務之人有監督之權責。再所稱直接圖利,
係指其行為可使自己或第三人直接獲得不法利益,無須迂迴假手他人者而
言;若以迂迴曲折之方法或須假手他人或其他事實以使不法利益歸屬於自
己或第三人者,則為間接圖利,而非直接圖利。而原判決對於不同概念涵
義之「主管之事務」與「監督之事務」未加以區別認定,而就當事人所負
責經辦之採購標案,認定採購標案係當事人既主管又監督之事務,並據論
以共同犯對於「主管監督之事務」違法圖利罪,似非妥洽。此外,法人或
非法人團體實際負責業務之人之行為,究竟有無造成納稅義務人逃漏何種
稅捐及其數額之結果,為有罪判決之事實審法院自應詳為調查並於判決內
明白認定,且敘明憑以認定之證據及理由,否則即難謂無證據調查未盡及
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至於逃漏稅捐之犯罪所得,究係法人或非法人團體
所取得,抑屬於實際負責業務及實行逃漏稅捐不法行為之人,厥應調查釐
清究明,始足資為適用法律之基礎。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11年台上字第 717 號
  要  旨:
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直接或
間接圖利罪,係以行為人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明知違背法律、法律授
權之法規命令、職權命令、自治條例、自治規則、委辦規則或其他對多數
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作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直接或間接圖自己
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因而獲得利益為要件。其保護之法益兼及於公務員
身分暨其執行職務之公正性與廉潔性,而要求公務員執行其主管或監督之
事務必須合法、公正、不得圖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又公務員於執行
職務時,客觀上違背其所應遵守之禁止規範或命令規範,致違反相同事項
應予相同處理之平等原則,其因而凸顯個別之特殊利益,既因公務員違背
法令所致,該項所圖得之利益,其取得及保有即不具有正當法律權源,自
均屬該款所規定之不法利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96年台上字第 2828 號
  要  旨:
貪污治罪條例第六條第一項第四款之圖利罪,須以明知違背法令,直接或
間接圖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因而獲得利益者為其構成要件。承包工
程之廠商本該有合理之利潤,故所謂不法利益,須扣除合法利潤始足當之
。原判決以供應每份餐盒為四十元,其利潤約為三元至五元,以最小數之
三元計算,認蔡○雄獲得之利潤十一萬四千二百五十八元為獲得之不法利
益。惟大同餐盒食品工廠供應系爭餐盒,所需支出之材料、工資等成本及
合理之利潤為若干?原判決認定之每份三元之利潤是否超過合理之利潤?
原審就此並未予審認說明,即遽以該三元全數為不法利益,顯有調查未盡
及適用法則未當之違法。

11 裁判字號: 98年台上字第 3050 號
  要  旨:
(一)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
      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因而,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
      ,除須提出證據之外,並負有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檢察官所提
      出之證據,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所指出證明方法,如
      認定犯罪,依一般人日常生活經驗仍有合理懷疑者,則有違背無罪
      推定之原則。又「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就該管案件,應於
      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法院為發見真實,得依職
      權調查證據。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
      ,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同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百六十三條第
      二項定有明文。本件除原判決依據「油票請款簿」推算,顏○益尚
      短少一百十張油票無法交還部分,檢察官並未舉證證明顏○益有私
      自挪用及如何挪用之行為,依一般人日常生活經驗,如有錯發、溢
      領或類似之行政上疏失情形,均可能造成油票短少之結果,原審就
      此既攸關公平正義之維護又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之事項,未依
      職權調查以發見真實,僅依「油票請款簿」之記載推算,遽認顏○
      益侵占犯罪,尚有違誤。
(二)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二固規定,被告以外之人於檢察事務官、司
      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與審判中不符時,其先前
      之陳述具有較可信之特別情況,且為證明犯罪事實存否所必要者,
      得為證據。所謂「具有較可信之特別情況」,係指該被告以外之人
      於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與審判
      中不符,而其先前之陳述,從客觀上之環境或條件等情況加以觀察
      ,有足以取代審判中經反對詰問之可信性保證者而言。原判決關於
      證人張○道、薛○然、廖○強於司法警察機關調查中所為之審判外
      陳述,所敘「係出於自由意志,且尚未受到人情之干預,且其所供
      情節至為明確」之理由,無異所謂「案重初供」之詮釋,其憑以作
      為具備「較可信之特別情況」條件,證據能力之論述核與現行刑事
      訴訟落實直接言詞審理主義之體制不符,有理由不備之違背法令。
(三)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五所規定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之
      傳聞證據,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因默示同意而取得證據
      能力者,係指在最後辯論終結前之所有審判程序均未聲明異議,始
      發生默示同意而取得證據能力之效力,若審判期日之程序分次連續
      進行,當事人如曾經表示異議,除於最後辯論終結前有撤銷以前之
      異議者外,原來異議仍然存在,尚不得逕認發生默示同意而取得證
      據能力。本件原審進行之審判程序,於九十七年九月一日、十一月
      三日、十二月八日及十二月二十二日分次連續進行,辯護人曾提出
      辯護意旨狀陳明「證人顏○玫因恐自陷於罪,審判外所為不利於吳
      ○安之陳述,不得作為證據。」且經原審於九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收受附卷,而於嗣後言詞辯論並未撤銷此項異議,縱吳○安及其辯
      護人於九十七年十二月八日審判期日表示對於「顏○玫未到庭」表
      示「沒有意見」及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最後辯論期日未再聲明異
      議,揆之首開說明,尚難認已發生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五
      所規定之默示同意而取得證據能力之效力。關於顏○玫審判外陳述
      之證據能力論述,原判決未審及此,逕認已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
      十九條之五取得證據能力,資為論罪之依據,有適用法令不當之違
      背法令。
(四)「卷宗內之筆錄及其他文書可為證據者,審判長應向當事人,代理
      人、辯護人或輔佐人宣讀或告以要旨。」「無證據能力,未經合法
      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判斷之依據。」「審判期日之訴訟程序,專
      以審判筆錄為證。」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五條第一項、第一百五
      十五條第二項、第四十七條定有明文。本件原判決認定顏○益侵占
      公有財物犯行,所憑「油票請款簿」之文書證據,遍查原審四次審
      判期日之審判筆錄,並無該文書「宣讀或告以要旨」之記載,自不
      合已踐行合法調查程序,依法難認有證據能力,原判決援引作為判
      斷依據,即有認定事實違背證據法則之違誤。

12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587 號
  要  旨: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1  條之立法目的係為促進廉能政治、端正政
治風氣,建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之規範,有效遏阻貪污腐化暨不當利
益輸送。同法第 3  條、第 9  條、第 15 條有關關係人範圍、公職人員
、關係人交易之禁止及罰鍰等,均係為有效達成該法立法目的而設計,且
其為有效落實規範,以禁絕公職人員、關係人與其服務機關或受其監督機
關之交易,而以交易金額倍數方式作為裁處罰鍰手段,其法律效果明確,
易收遏阻不法之效,尚難認非維護公益之必要措施。又採購案性質上屬同
第 9  條所稱之承攬交易行為,按機關依政府採購法辦理之採購招標程序
中,招標公告為要約之引誘,廠商投標是要約,機關之決標則應視為要約
之承諾。故招標機關對於廠商之各次投標予以決標當時,各個契約即已成
立,為廠商與招標機關間之交易行為,而決標金額即為廠商之得標金額,
亦即雙方之交易行為金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716 號
  要  旨:
按撤銷訴訟以行政處分作成時之法律為裁判基準之實體從舊原則,應以變
更前後之法律均屬合憲者為前提,倘裁處罰鍰時所依據之法律,裁處後經
司法院大法官宣告為違憲,並諭知於一定時間失效,嗣於裁罰救濟案件審
理中,立法機關已依司法院解釋意旨修正法律,基於合憲秩序之維護與撤
銷訴訟判斷基準時所欲維護之一般法律秩序相較,顯然前者有較強之維護
理由,準此,行政法院自應依裁判當時合憲有效之法律為基準,而無前述
實體從舊原則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94年判字第 795 號
  要  旨:
法律之解釋,除就其文義為解釋外,於不違背法條文義及論理法則之情形
,應斟酌法令規範之目的予以解釋,以符合立法意旨,此即所謂「目的論
解釋」。政府採購法係以確保採購公正為目的,為防止廠商規避相關規定
,乃基於「目的論解釋」,將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第 4  項之「廠商」,
解釋為包括「協力廠商」在內,不違背該法文意及論理法則,符合該法之
立法意旨。

15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960 號
  要  旨:
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第 1  項機關承辦採購人員,所稱「承辦」,指辦理
機關採購業務並擔負其責任者而言;亦即從採購之簽辦逐層審核至機關首
長核定該採購業務等流程之相關人員均屬之;倘其採購依法令應經上級機
關核定,則該上級機關含機關首長在內之相關人員,亦屬該條規定之承辦
採購人員。參以機關首長職司機關採購最終決定權責,為確保採購之公平
、公開,避免不公平競爭,同條第 4  項並規定廠商或其負責人與機關首
長有同條第 2  項之情形者,不得參與該機關之採購;而其他承辦、監辦
人員具有該等情形者,則僅該承辦、監辦人員應行迴避,或由機關首長令
其迴避,益明本法第 15 條第 1  項所指「承辦」採購人員,包含機關首
長,乃屬當然。又本法第 15 條第 1  項所稱「接洽處理」,指代廠商以
書面或口頭方式向原任職機關洽辦事務之謂;而依本法第 18 條規定「採
購之招標方式,分為公開招標、選擇性招標及限制性招標」;「所稱限制
性招標,指不經公告程序,邀請二家以上廠商比價或僅邀請一家廠商議價
」,是機關採購之招標方式,既得採限制性招標,邀請二家以上廠商比價
或僅邀請一家廠商議價,該比價、議價過程,必須經由廠商以書面或口頭
與辦理採購機關洽辦採購事務,顯見上開所稱「接洽處理」,包含投標行
為。再廠商之負責人對外代表廠商,廠商負責人委任他人為法律行為,同
時授與他人以代理權者,受任人所為之意思表示直接對於該負責人發生效
力,準此,本法第 15 條第 1  項所稱「代理廠商」,自指廠商負責人本
人或其所委任之受任人而言。

16 裁判字號: 101年重上更(二)字第 25 號
  要  旨:
任職於公立醫療機構之醫師,於執行醫療業務時提供之醫療服務,非行使
國家公權力,自非所謂「身分公務員」。次按公立醫院之藥委會委員是否
屬政府採購法規定之公營事業承辦、監辦採購等人員,應視公立醫院之藥
委會委員於個別採購案,有符合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第 1  項所稱「承辦
採購人員」,包括處理招標、審標、比價、議價、訂約、履約管理、驗收
及爭議處理之人員;所謂「監辦採購人員」指監視機關辦理採購之開標、
比價、議價、決標及驗收之人員;另承辦、監辦採購人員之主官、主管亦
適用之。若該醫院藥委會委員僅為提供院長採購藥品建議之幕僚單位性質
,乃於藥品採購申請時,透過委員合議提出建議,供院長決定是否交付總
務人員進行採購作業,其實際決定是否進行採購,仍為該院院長。藥委會
委員並無承辦、監辦採購業務之職掌,亦非該等人員之主官、主管,即非
依政府採購法所定之承辦或監辦採購之人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97年抗字第 10 號
  要  旨:
按法院為羈押之裁定時,其本質上係屬為保全被告使刑事訴訟程序得以順
利進行,或為保全證據或為擔保嗣後刑之執行程序,而對被告實施剝奪其
人身自由之強制處分,法院僅須審查被告犯罪嫌疑是否重大及有無須賴此
保全偵、審程序進行或執行之必要,關於羈押原因之判斷,尚不適用訴訟
上嚴格證明之原則。再按刑事訴訟法第 101  條所謂羈押之必要與否,應
按照訴訟進行程度及其他一切情事,由事實審法院斟酌認定,聲請停止羈
押,除有同法第 114  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不得駁回者外,准許與否,該
管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最高法院 56 年度台抗字第 67 號裁定要旨參照
)。又所謂羈押必要性,係由法院就具體個案,依職權衡酌是否有非予羈
押顯難保全證據或難以遂行訴訟程序者為依據,法院在不違背通常生活經
驗之定則或論理法則時,依法自有審酌認定之職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101年簡上字第 108 號
  要  旨:
(一)按民法第 127  條第 8  款之商品,法文上雖無明確定義,惟該條
      所定之請求權,在立法上均有宜速履行或應速履行之目的。是所謂
      商品定義之範圍,應自該商品是否屬日常頻繁之交易,且有促從速
      確定必要性以為觀察。如該商品非一般人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品,亦
      非屬日常頻繁之交易,則依契約所生款項給付之爭執,並無從速確
      定之必要性,自不應適用民法第 127  條所定短期時效之規定。
(二)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第 2  項固規定,機關承辦、監辦採購人員對
      於與採購有關之事項,涉及本人、配偶、三親等以內血親或姻親,
      或同財共居親屬之利益時,應行迴避,然係為規範招標機關員工涉
      及招標事務利益迴避之情形,與投標廠商無涉。又同第 59 條第 2
      項廠商亦不得以支付他人佣金、比例金、仲介費、後謝金或其他利
      益為條件,促成採購契約之簽訂規定,乃為避免投標廠商以支付佣
      金或提供利益等不正方式得標。

裁判法院: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9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157 號
  要  旨:
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第 1  項之機關承辦採購人員,所稱承辦,係指辦理
機關採購業務並擔負其責任者而言。從採購之簽辦逐層審核至機關首長核
定該採購業務等流程之相關人員均屬之。倘其採購依法令應經上級機關核
定,則該上級機關含機關首長在內之相關人員,亦屬承辦採購人員。而行
為人就採購事項實質上均具有決定權限,且各該採購事務均與公共事務有
關,其屬採購事務之承辦人員,縱令未取得政府採購法之相關採購資格或
證照,亦不影響其構成其授權公務員之認定。因此,行為人擔任職務之期
間,係屬依法令從事於公共事務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之授權公務員,其就
採購物品之主管事務,為圖自身之不法利益,規避法令之採購行為,已該
當於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構成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0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157 號
  要  旨:
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第 1  項之機關承辦採購人員,所稱承辦,係指辦理
機關採購業務並擔負其責任者而言。從採購之簽辦逐層審核至機關首長核
定該採購業務等流程之相關人員均屬之。倘其採購依法令應經上級機關核
定,則該上級機關含機關首長在內之相關人員,亦屬承辦採購人員。而行
為人就採購事項實質上均具有決定權限,且各該採購事務均與公共事務有
關,其屬採購事務之承辦人員,縱令未取得政府採購法之相關採購資格或
證照,亦不影響其構成其授權公務員之認定。因此,行為人擔任職務之期
間,係屬依法令從事於公共事務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之授權公務員,其就
採購物品之主管事務,為圖自身之不法利益,規避法令之採購行為,已該
當於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構成要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1 裁判字號: 99年賠字第 1 號
  要  旨:
若以行為人擔任工程標案開標過程中,並未擔任審查廠商資格之職務,亦
未指示負責審查廠商資格之承辦人員對招標業者之參與投標資格予以違法
同意,而係承辦人員本於其職權審查後,認定業者符合投標資格而同意其
參與投標,自難認有何違背法令而為圖利廠商之犯行,若因此而認其行為
有違反政府採購法、貪污治罪條例或者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而進行羈
押,其所受羈押,自應按日數參照冤獄賠償法相關規定予以賠償。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2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43 號
  要  旨: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9  條規定,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不得與公
職人員服務之機關或受其監督之機關為買賣、租賃、承攬等交易行為。又
所稱受其監督之機關,係指受該公職人員監督之機關而言,只要依法係屬
該公職人員職權所及監督之機關,不論為直接監督或間接監督,即為公職
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所稱受其監督之機關,故公職人員若依法有監督所屬
機關之職權,其本人及其關係人自不得參與所屬機關及受其監督機關之買
賣、租賃、承攬等交易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3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2099 號
  要  旨:
軍備局技訓中心受託辦理技能檢定事務時,首長雖非實際參與試務之人員
,惟倘其參加此一技能檢定考試並取得資格者,即屬依法應主動迴避而未
迴避之情形,自難謂於法無違。

24 裁判字號: 92年訴字第 1251 號
  要  旨:
按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之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
益,......,得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行政訴訟法第四條
第一項定有明文。故提起撤銷訴訟以有違法之行政處分存在為前提,若行
政處分業已執行完畢或因其他事由而消滅,且當事人亦不因該行政處分之
撤銷而有可回復之法律上利益時,即應認原告之提起撤銷訴訟係欠缺保護
必要。又行政處分已執行完畢者,若該處分執行所直接造成的不利事實狀
態已因執行完畢而結束,且行政處分內涵的法律上負擔效果亦隨之消失者
,即生行政處分之解決情形,行政處分既已解決而失其效力,行政處分之
相對人自無對該處分有撤銷之實益。本案原告就被告於高雄市現代化綜合
體育館徵求民間參與開發經營委託專案管理技術服務招標案九十二年五月
七日公開評選時關於原告投標資格不符之認定為爭執,而提起行政訴訟法
第四條之撤銷訴訟,求為撤銷被告上述認定、異議處理結果及審議判斷;
惟被告就原告所參與之「高雄市現代化綜合體育館徵求民間參與開發經營
委託專案管理技術服務」案所為之認定,不及於其他標案,而前述投標案
,並已由他公司得標,且原告所爭執之原處分即不符投標資格之認定,縱
經撤銷,其撤銷結果,亦僅是使原告獲得參與投資之資格,而獲得參與投
標之資格,就此標案並非當然即會得標,再者,已得標之他公司對本件系
爭投標案之得標及訂約之效力亦不因原告之回復參與投標資格而當然發生
無效或得撤銷之事由,系爭認定原告不符投標資格之處分,因該招標案之
結束,造成原告並無從因該處分之撤銷,而獲得可回復之法律上利益;至
原告所稱其得「請求賠償」之利益,並非因將原處分撤銷,致可將原處分
造成之不利益狀態予以回復之利益,此等損害賠償之請求透過行政訴訟法
第六條及第七條之確認訴訟及併為損害賠償,亦可達其目的,益見損害賠
償之請求並非提起撤銷訴訟所要回復之利益。本件原告無因行政處分之撤
銷而有可回復之法律上利益,其提起本件撤銷之訴即欠缺保護必要,應予
駁回。又政府採購法第十五條係關於迴避之規定,依其規範內容計包含承
辦、監辦人員利益衝突迴避、首長命令迴避、離職後之迴避以及廠商迴避
等情形。而該條第一項「機關承辦、監辦採購人員離職後三年內不得為本
人或代理廠商向原任職機關接洽處理離職前五年內與職務有關之事務。」
之關於離職後之迴避規定,其條文所稱「承辦、監辦採購人員」是否包含
機關首長,自法條文字觀之,雖不明確;惟觀政府採購法第十五條立法目
的,主要在確保採購公務處理之純潔性與公正性,而以禁止離職人員及與
公務員有特定關係之人員,進入採購體系之方式,藉以避免污染採購事務
處理之公正與純潔。而機關首長對於採購具有核定底價及招標文件等職權
,其對於採購之影響力實較實際承辦採購事務之人員及監辦人員為重,若
解釋未包含機關首長,前述立法目的將無法達成,故本條項所稱之「承辦
、監辦採購人員」應包含機關首長。又下級機關主辦之採購案件須經上級
機關之核定,則上級機關相關人員,尤其是上級機關之首長對該採購案之
參與之程度及影響力甚至高於主辦採購之機關,故本條項所稱之「機關」
,應係包含實際上有介入該採購相關事務之機關,故實際運作上常會包含
上級機關,而非僅限於名義上對外為招標之機關。另按政府採購法第十五
條第一項規定禁止之行為,為「為本人或代理廠商向原任職機關『接洽處
理』離職前五年內與職務有關之事務」,其中所謂「接洽處理」,自文字
形式意義觀之,應係指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向原任職機關洽辦事務(行政院
公共工程委員會八十八年六月九日 (八八) 工程企字第八八0七四二四號
函參照);而「投標」係廠商向招標機關就招標工程為承攬要約之意思表
示,即其係以招標機關為受意思表示之相對人,則此投標行為,實質上實
難謂非屬向原任職機關洽辦之事務,故政府採購法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所
規範「不得接洽處理之事項」,解釋上自包含投標行為。故就興建高雄市
現代化綜合體育館工程案,原告代表人雖係為招標機關之上級機關首長,
而其代理原告係為投標行為,但依前述可知原告代表人仍屬此案之「承辦
、監辦採購人員」,且其為投標行為又係所謂接洽處理行為,則原告之代
表人離職猶未超過三年,並此整體規劃開發工程案又屬原告代表人於離職
前五年內職務範圍內之事項,是被告以原告有政府採購法第十五條第一項
之事由,認原告不符投標資格,即屬有據。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25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82 號
  要  旨: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6  條規定,公職人員知有利益衝突者,應即
自行迴避,所謂知有利益衝突或迴避義務者,係指知悉構成公職人員利益
衝突迴避法處罰或迴避義務之基礎事實,並非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
處罰規定本身。再按本法之立法目的,主要係因公職人員具有職務、監督
之便,不管行政措施如何舉措,都可能造成圖利本身或家族特定之利益,
為避免其職務外觀之廉潔性遭人質疑,故有迴避必要,如此方能促進廉能
政治,端正政治風氣,有效遏阻貪污腐化暨不當利益輸送,提振人民對於
政府公權力之信心。原告為採購承辦主管,承辦本案花卉採購業務,依公
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規定,應自行迴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6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1771 號
  要  旨:
就一般採購經驗論之,室內裝修業者很少同時具備其他 4  種營業項目者
;又若由 5  家業者共同承攬時,由於 5  家業者就各自專屬工項承攬自
負盈虧,彼此之間資金是不流通的,不若獨家承攬業者在施作費用調度上
可以截長補短。於是欲參加競標之業者在評估投標困難度、資金風險及管
銷費用之後或放棄投標或提高標價金額,此即為俗稱的綁資格標。又系爭
採購案圖說、標單、規範含混不清,可能會提高競標者投標計算工程價金
的因難度,使競標者在評估投標困難度、資金風險及管銷費用之後或放棄
投標或提高標價金額,均顯示系爭公司代擬之招標條件有為特定人綁標之
嫌。按提供規劃、設計及審標服務之廠商,於依該規劃、設計結果辦理之
採購者,不得協助投標廠商,系爭公司謝某於等標期及開標過程中協助原
告,自有違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第 38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2  款及
第 3  款之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7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1363 號
  要  旨:
公務員是否涉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5  條之利益衝突情事,雖公
務員主張其投標行為均並未違反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故應未違法;但按
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第 1  項、第 2  項亦有規定,為促進廉能政治,端
正政治風氣,建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之規範,有效遏阻貪污腐化暨不
當利益輸送,特制定本法。公職人員利益衝突之迴避,除其他法律另有嚴
格規定者外,適用本法之規定。且政府採購法尚非屬另有嚴格規定之其他
法律,故依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1  條第 2  項規定,公職人員或
其關係人從事政府採購交易,仍應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8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1850 號
  要  旨:
按民意代表為選民服務之際,因擁有預算決算之審議權限,法案之議決,
及對行政機關施政及政稱的質詢權等權力,因此行政權經常視民意機關為
最大的制衡力量,故解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9  條規定時,勘認
縣市政府,為縣市議員、議會的「受其監督之機關」。次按利益迴避法第
1 條第 2  項明定公職人員利益衝突之迴避,除其他法律另有嚴格規定者
外,適用該法之規定;又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之規定,並無罰則,解釋上
即非屬較利益迴避法嚴格之規定,進而遇有兩法競合之情況時,應直接適
用利益迴避法相關規範。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9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328 號
  要  旨:
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所規範之適用對象廣於政府採購法之規定,其
中該法第 9  條係規定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不得與公職人員服務之機關
或受其監督之機關為買賣、租賃、承攬等交易行為,除公職人員服務之機
關外,尚涵蓋受公職人員監督之機關,顯然利益迴避法之適用範圍較政府
採購法嚴格,政府採購法自非利益迴避法之特別法,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
規定亦無優先於利益迴避法規定之餘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0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370 號
  要  旨:
按地方議會議員具有監督地方政府之職責,故自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施行後即有適用,至於法務部就地方議員是否符合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
法所做出之函釋說明,僅係就法條原意重為闡明,地方議會議員並非自該
函之後始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適用。次按政府採購法之採購案主
體與公職人員利益衝突法之關係人並非一致,且違反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
規定亦無罰則,如此勘認政府採購法並非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裁罰之
特別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1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743 號
  要  旨:
公司代表人身為縣議會議員,即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2  條、公職
人員財產申報法第 2  條第 1  項所指之公職人員,故其依公職人員利益
衝突迴避法第 3  條第 2  項第 4  款、第 5  條規定,就其所屬行政機
關之工程契約,應行迴避,否則即有違同法第 9  條規定,應依同法第
15  條規定,處交易行為金額一倍至三倍之罰鍰。又雖行政罰法第 27 條
第 1  項規定行政罰之裁處權消滅時效為三年,但行政罰法係自 95 年 2
月 5  日施行,上述公司代表人其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行為終了
時,行政罰法尚未施行,裁處權自不可能因 3  年經過而消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