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行政罰法第 8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055 號
  要  旨:
(一)行為人故意或過失之判斷,並不包括其是否知悉行為有無違反行政
      法上義務之判斷,亦即所謂故意或過失並不包括違法性認識之判斷
      ,故行為人自不得以其不知法規而否認其有故意或過失之責。
(二)行政罰法第 27 條第 4  項規定所稱「因訴願、行政訴訟或其他救
      濟程序經撤銷而須另為裁處者」,並未排除原處分機關依訴願法規
      定於訴願期間所為之自行撤銷或變更行政處分在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79 號
  要  旨:
違反水利法第 78 條之 1  第 3  款規定,依同法第 93 條之 5  規定,
主管機關得沒入行為人使用之設施或機具。行政程序法第 104  條第 1  
項係為規範行政機關於處分之前履行正當行政程序,又書面通知並非必要
程式,是以該條第 2  項前段亦規定行政機關得以言詞通知相對人,若行
政機關若能證明確有讓當事人明白陳述之目的及機會,縱使未依行政程序
法第 104  條第 1  項規定之方式,亦難認其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604 號
  要  旨:
按法律經總統公布施行後,人民即有遵守義務,尚不得以不知法律而免除
責任。是公職人員尚難以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適用對象及範圍不
甚明瞭,執為無違法故意之論據。次按利益迴避法第 3  條、第 9  條、
第 15 條有關「關係人範圍」、「公職人員、關係人交易之禁止」及罰鍰
等,均係為有效達成該法立法目的而設計,且其為有效落實規範,以禁絕
公職人員、關係人與其服務機關或受其監督機關之交易,而以交易金額倍
數方式作為裁處罰鍰手段,其法律效果明確,易收遏阻不法之效,尚難認
非維護公益之必要措施。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423 號
  要  旨:
貨物稅之納稅義務人生產受貨物稅條例規範之飲料品,但卻不履行貨物稅
條例第 19 條及第 21 條所定之登記及申請照證協力義務,事後才經輔導
而補辦登記者,若其主張補辦登記以前所生產之飲料品貨物符合免稅要件
,首先即會面臨如何證明待證事實之問題,因為其事前已違反協力義務在
先,雖然貨物稅條例並無課予失權效果之明文,因此其仍有舉證證明其事
之可能,但其信用已先有折損,且為完成證明,納稅義務人還須先證明送
請檢驗機構檢驗之貨物樣本,確為過去未辦理登記期間所生產者,且整個
未辦理登記期間內所生產之同樣產品,其原料投入數量及流程均與該樣本
相近似,二者從符合國家標準之角度,可被評價為相同產品,若此待證事
實無法證明,則補辦登記以前所生產之飲料品,即因免稅要件事實無法證
明,飲料品之稅捐客體仍應依法課徵貨物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3年判字第 641 號
  要  旨:
他人有相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情事未受裁罰,係屬主管機關對該具體個案
處理是否妥適之問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人,並無據此主張平等原則作
為免罰之依據,故行為人主張原判決違背法令且不備理由,並非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140 號
  要  旨:
按土地「徵收處分」乃政府依公權力之運作,為興辦公益事業需要,依法
定程序,對特定私有土地給予相當補償,並強制取得土地之一種處分行為
;至於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事件,衛生機關依檢驗結果,所為「裁罰
處分」,係因食品業者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
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不符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之食品,該
食品業者有具體違章行為,衛生機關始為裁罰。故該「裁罰」處分與「徵
收」處分應確保處分對象知悉相關資訊之程度,尚有不同。故自不得遽以
司法院釋字第 731  號解釋理由書關於區段徵收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受告
知權之釋明,推論食品安全衛生主管機關應以提示完整之檢驗報告為原則
,即使無法將檢驗報告直接提示,亦應為相當程度之資訊揭露。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5年裁字第 1119 號
  要  旨:
上訴理由非具體表明合於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
243 條第 2  項所列各款之情形,僅重述其在原審提出而為原審所不採之
主張,或重申其一己之法律見解,難認對該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
之指摘。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269 號
  要  旨:
行政罰之主、客觀構成要件,兩者分別存在而個別判斷,尚不能以行為人
有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即推論出該行為係出於故意或過失。而公司
是否具有故意或過失之行政罰主觀構成要件,如未據以論斷,逕以公司未
給付延長工時工資,違反勞動基準法第 24 條第 1  款規定,混淆原應分
別判斷之行政罰主、客觀構成要件,有適用法令不當之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541 號
  要  旨:
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外,延長工作時間,基於雇主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
,為雇主提供勞務,以及雇主明知或可得而知勞工在其指揮監督下之工作
場所延長工作時間所提供之勞務,卻未制止或為反對之意思而予以受領,
則應認勞動契約之雙方當事人業就延長工時達成合致之意思表示,雇主即
負有本於勞動契約及勞動基準法規定給付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之義務,且不
因雇主採取加班申請制而有所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235 號
  要  旨:
交通部依據發展觀光條例第 67 條規定授權所訂定之裁罰標準,其性質應
屬法規命令,而非行政規則。

11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538 號
  要  旨:
按管理外匯條例第 11 條前段僅規定「旅客或隨交通工具服務之人員,攜
帶外幣出入國境者,應報明海關登記」,並未限定報明之方式,故解釋上
不限於以書面為之,尚包括口頭申報,此觀行政程序法第 35 條前段及依
關稅法第 23 條第 2  項及第 49 條第 3  項授權訂定,與攜帶外幣出入
國境有關連性之行為時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第 7  條第 3
項規定自明。旅客入境攜帶外幣現鈔總值逾等值美幣 1  萬元者,依同上
辦法第 7  條第 2  項規定,本應填報中華民國海關申報單向海關申報,
並經紅線檯查驗通關,如果選擇綠線檯通關(免填申報單),即與規定不
合,卻因同上辦法第 7  條第 3  項規定,准許在海關指定查驗前主動以
口頭申報。則舉重以明輕,對於攜帶外幣現鈔總值逾等值美幣 1  萬元之
入境旅客而言,其既已依規定填報中華民國海關申報單向海關申報,如果
申報之數目有誤,斷無不准其於海關指定查驗前以口頭更正之理。蓋依行
政程序法第 101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處分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
之顯然錯誤者,處分機關得隨時或依申請更正之;同理,人民依法提出申
請後,如發現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情形,亦應賦予更正的
機制,否則稍有疏忽致申報內容有誤,一律施予沒入處分,難免情輕罰重
,有違比例原則,並逾越管理外匯之目的。又所謂「海關指定查驗」,就
已填單申報者而言,應係指海關發現其有申報不實之嫌疑,而指定對象(
包括人與物件)進一步加以調查檢驗,並不包括例行性的通案檢查。

參考法條:管理外匯條例第 11 條、行政程序法第 35 條、第 101  條第
          1 項、關稅法第 23 條第 2  項、第 49 條第 3  項及 104  
          年 2  月 16 日修正發布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
          第 7  條第 2  項、第 3  項。

12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732 號
  要  旨:
按刑法上之「沒收」具獨立性,與行政罰法上之「沒入」為行政罰,其二
者之種類並不相同,適用刑事訴訟程序或行政程序亦屬有別。惟同一人基
於同一不法原因事實,獲得之同一物或財產上利益,同時該當刑法之沒收
與行政罰之沒入規定時,因沒收和沒入同屬對所得人剝奪該物所有權或財
產上利益,且由於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使人民受不利益,應受比例原則之
拘束,法院為沒收或主管機關為沒入,擇其一行使,即足以達到剝奪該物
或財產上利益之目的,自不可重複為之,以免過度侵害人民之財產權。尤
其當沒收或沒入有其一先確定時,應沒收或沒入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已確
定為國家所有,亦無從再為另一沒入或沒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8年上字第 1015 號
  要  旨:
按都市計畫法第 79 條第 1  項分別以行政罰性質之「罰鍰」,以及管制
性不利處分性質之「勒令停止使用或恢復原狀」作為維持都市計畫空間使
用秩序之手段。蓋行政罰與管制性不利處分之目的不同,行政罰係對於違
反行政法上義務且出於故意或過失之主觀可資咎責者,施以裁罰;管制性
不利處分則非以人民有故意或過失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作為管制理由
,而係以管制措施乃為向未來維持行政秩序所必要。若建築物所有權人因
故意或過失自己從事違法使用行為,主管機關自得依都市計畫法第 79 條
第 1  項規定,對此主觀有責之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人裁處罰鍰,並依同條
項規定,作成管制處分,限期令其停止違法使用,以利都市計畫之實現。
次按房屋稅係以房屋價值與實際使用情形定其課徵稅率,均與都市計畫管
制內容要屬無涉;建物是否應受都市計畫管制,本無從就建築執照、使用
執照或房屋稅所顯示之資訊判斷,建築主管機關並無將都市計畫法對土地
或建築物之管制內容登載於建築執照之公法上義務,而稅務機關亦無代都
市計畫主管機關核定或確認建物所在位置是否應受都市計畫分區管制之可
能。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8年上字第 1017 號
  要  旨:
行為人如已知悉法規所禁止或要求應為之行為義務大致為何,就該違反行
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而言,行為人即已具備不法意識,應無適用行政罰法第
8 條但書規定對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人予以減輕或免除其處罰之餘地
。至所謂「按其情節,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之情況,如以行為人本身之
社會經驗及個人能力,仍無法期待其運用認識能力而意識到該行為之不法
,抑或對其行為合法性有懷疑時,經其深入思考甚至必要時曾諮詢有權機
關解釋,仍無法克服其錯誤時,始具有所謂「無可避免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108年上字第 920 號
  要  旨:
證券交易法第 22 條之 2  第 3  項規定,關於「利用他人名義持股」在
個案上之認定,應適用同法施行細則第 2  條所定之三要件,以判斷他人
是否在經濟現實之意義上,為內部人經濟利害而持有股票;且內部人得掌
控該他人股票交易者,如因此該當利用他人名義持股者,內部人自然應就
該他人股票轉讓行為盡事前申報義務。尤以利用他人名義持股事實的認定
,偏重於經濟現實面的觀察,不問法律形式架構關係如何,是內部人與該
他人間,就此經濟現實的形成,縱另有公司法或其他法律關係架構上的安
排理由,亦不能因此卸免內部人對此法定之申報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1043 號
  要  旨:
人民參與行政程序,就行政法上義務之履行,類於私法上債務關係之履行
。人民由其使用人。人民由其使用人或委任代理人參與行政程序,擴大其
活動領域,享受使用使用人或代理人之利益,亦應負擔監督使用人或代理
人及一同遵守遵守相關法令規定之義務,並就使用人或代理人之故意行為
共同負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202 號
  要  旨:
具體個案之行政處分是否完備而符合規定,應為實質上判斷,以書面行政
處分之記載是否足使人民瞭解其受處分的原因事實及其依據的法令判定為
已足。

18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231 號
  要  旨:
直轄市都市計畫之擬定、審議及執行,為直轄市自治事項,係「地方自治
團體之權限」。取得團體權限之地方自治團體,得基於自主組織權,決定
其內部執行機關。臺北市政府依據行政程序法第 15 條第 1  項規定,將
有關權限委任所屬都市發展局辦理,其作成原處分,自無欠缺管轄權限可
言。 

19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266 號
  要  旨:
為維持都市計畫空間使用秩序之手段,都市計畫法第 79 條第 1  項規定
有行政罰性質之「罰鍰」,以及管制性不利處分性質之「勒令停止使用或
恢復原狀」。蓋行政罰與管制性不利處分之目的不同,行政罰係對於違反
行政法上義務且出於故意或過失之主觀可資究責者,施以裁罰;管制性不
利處分則非以人民有故意或過失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為管制理由,而
係以管制措施乃為向未來維持行政秩序所必要。若建築物所有權人因故意
或過失從事違法使用行為,主管機關自得依同法第 79 條第 1  項規定,
對此主觀有責之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人裁處罰鍰,並依同條項規定,作成管
制處分,限期令其停止違法使用,以利都市計畫之實現。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0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101 號
  要  旨:
課稅處分並非授益處分,即使納稅義務人受有違法但較為有利的課稅處分
,就其受有少繳稅捐之利益,稽徵機關亦可適用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及
第 119  條規定,於發現原查定處分違法短徵時,自行變更原查定處分,
補徵其應納之稅款,惟應受核課期間的限制。

21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102 號
  要  旨:
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及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可知,
違法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如其撤銷對公益沒有重
大危害,且受益人有行政程序法第 119  條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
或受益人雖無法定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但其信賴利益非顯然大於撤銷
所欲維護之公益者,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
銷。而課稅處分並非授益處分,即使納稅義務人受有違法但較為有利的課
稅處分,就其受有少繳稅捐之利益,稽徵機關亦可適用上開規定,於發現
原查定處分違法短徵時,自行變更原查定處分,補徵其應納之稅款,惟應
受核課期間的限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2 裁判字號: 109年裁字第 1742 號
  要  旨:
上訴意旨顯然漠視「在行為責任之行為類型下,可再分為『行為違章』與
『結果違章』二大行為類型之法理,而將「行為違章類型中,違章行為人
對違章行為之持續進行,以及該違章行為結束時點之管控」之預測及控制
能力,與「結果違章行為之有害或危險結果發生」二事混為一談。而將其
簡訊傳送行為在電信業者端之進行,解為行為結果之發生,而謂「該結果
非其所能控制」云云。實則在現代社會中,因為技術進步之結果,行為人
常為基於自身利益,而主動尋求行為作用之延續。而通過對技術內容之認
知深化,行為持續及終結之遠端控制亦變成可能。此與結果是否發生或何
時發生,分屬二事,在法律上本應分別判斷。而行為之遠端遙控判斷,本
來即受限技術本身及掌握技術主體之技術水準,而有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
。但此等不確定性只要能在事前透過有意識之安排,予以排除,即仍在行
為人對行為持續性之有效控制。若有此安排能力而有意忽略,讓競選簡訊
訊息延至一百零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零時以後方到達接受方者,讓接受方
能有較其他競選訊息印象更為深刻之上訴人競選訊息,當然不能再以技術
之不確定性,來否認行為時點之正確判定。是以上訴人前開各項上訴理由
,論之實質,乃係出於對原判決理由形成之誤解,或出於對相關法理之錯
誤認知,而對原判決之法律適用為空泛指摘。尚非具體表明原判決有何「
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有「行政訴訟法第 243  條第 2 
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對該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3 裁判字號: 110年上字第 209 號
  要  旨:
行政罰與管制性不利處分之目的不同,行政罰係對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且
出於故意或過失之主觀可資咎責者,施以裁罰;管制性不利處分則非以人
民有故意或過失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為管制理由,而係以管制措施乃
為向未來維持行政秩序所必要。因此,若建築物所有權人因故意或過失從
事違法使用行為,主管機關自得對建築物所有權人裁處罰鍰,並作成管制
處分,限期令其停止違法使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4 裁判字號: 111年上字第 480 號
  要  旨:
環境影響評估法係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
環境保護之目的,觀諸該法第 17 條規定屬具有公共利益目的之公法上義
務,因具公益性質,並非屬私法自治之範疇,而公法上之義務除另有規定
外,其義務主體無從將其應履行之法定義務,藉由私法契約之約定或協議
等方式,免除或移轉其公法上義務,卸免其行政責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5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546 號
  要  旨:
公有土地之管理機關,其組織編制內設有法規小組,專門處理(管理)有
關法律及稅賦事件對於所經管土地之運用管理涉及稅法上相關規定,理當
具備專業的知識,尚難主張其不知法規而要求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6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035 號
  要  旨:
娛樂稅法第 2  條第 1  項第 6  款、第 9  條第 1  項規定,娛樂稅,
就高爾夫球場及其他提供娛樂設施供人娛樂者所收票價或收費額徵收之。
娛樂稅代徵人每月代徵之稅款,應於次月十日前填用自動報繳書繳納。但
經營方式特殊或營業規模狹小經主管稽徵機關查定課徵者,由稽徵機關填
發繳款書,限於送達後十日內繳納。即設置高爾夫球場供人娛樂所收取費
用,應課徵娛樂稅。故高爾夫球場對於消費者進場打球所增加或併同果嶺
費所收取費用,如屬於娛樂代價,不問其名稱為何,依實質課稅原則即應
課徵娛樂稅,方符娛樂稅立法意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7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231 號
  要  旨:
(一)信託人以不定期間方式予土地及房屋信託予受託人,該信託目的為
      管理收益、移轉、設定;信託財產之管理或處分方法為出租或移轉
      、出售,則該信託範圍自包括於信託期間代為出售土地及房屋,嗣
      房屋及土地均登記為受託人所有,並為房屋及土地之出賣人,則依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 2  條規定應為營業稅法上之營業人
      ,辦理營業登記或設立稅籍,並依法開立統一發票及報繳營業稅。
      又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如有銷售貨物或勞務應
      依法辦理營業登記或設立稅籍,其銷售額除符合加值型及非加值型
      營業稅法第 8  條之 1  規定,免徵營業稅外,應由受託人依法開
      立統一發票及報繳營業稅。至於受託人依信託本旨,將管理或處分
      信託財產之收益交付受益人,核非屬受益人銷售貨物或勞務之代價
      ,受益人免開立統一發票並免課徵營業稅。
(二)因信託關係而受託管理及處分他人財產者,是否確有注意法規變更
      之能力,或其縱有過失,按違規情節之輕重程度得否減輕或免除處
      罰,均屬裁罰時應斟酌考量之事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8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840 號
  要  旨:
主管機關裁處罰鍰時如已考量個案情輕法重,則關於「得沒入行為人使用
之設施或機具」之裁量方面,亦應一併考慮行為人是否不知法規且屬首犯
。

29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330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10 類其他所得規定,在有所得即應課稅,
所謂所得,即以納稅義務人之實質經濟利益有無實質經濟上差額,該差額
部分,即係納稅義務人之實質利益。是以,員工因認購庫藏股而獲取股票
交付日之時價超過認股價格之差額部分,係員工之實質所得,核屬該類之
其他所得。故納稅義務人既以低於時價方式買進公司庫藏股,公司買回超
過認購時之差額,既屬該類之其他所得,自應依法申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0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379 號
  要  旨:
水利法第 78 條之 1  第 3  款規定,河川區域內採取或堆置土石應經許
可,且經許可採取或堆置土石者,應依許可內容為之。若雖經許可採取或
堆置土石,惟未依許可內容為之,仍屬未經許可採取或堆置土石,主管機
關得依同法第 93 條之 5  規定沒入行為人使用之設施或機具,並得公告
拍賣之。又主管機關經調查相關事證後,認定行為人確有未經許可於河川
區域內採取土石之行為,於裁處所根據之事實客觀上明白足以確認,縱未
給予受處罰者陳述意見之機會,亦與行政罰法第 42 條之規定無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1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43 號
  要  旨: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9  條規定,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不得與公
職人員服務之機關或受其監督之機關為買賣、租賃、承攬等交易行為。又
所稱受其監督之機關,係指受該公職人員監督之機關而言,只要依法係屬
該公職人員職權所及監督之機關,不論為直接監督或間接監督,即為公職
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所稱受其監督之機關,故公職人員若依法有監督所屬
機關之職權,其本人及其關係人自不得參與所屬機關及受其監督機關之買
賣、租賃、承攬等交易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2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1795 號
  要  旨:
(一)爆竹煙火管理條例第 20 條規定以負責人為處罰對象,乃因負責人
      為法人之機關,有監督防止其職員或從業人員執行職務違法的注意
      義務,如對該行政義務之違反,未盡力防止其發生,在指揮監督上
      即有過失,依法即須為該監督過失行為負責;又公司之負責人,未
      盡其監督防止其職員或從業人員執行職務之注意義務,致公司發生
      重大爆炸公安事故,其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不可謂不大,故地
      方主管機認定其有重大違失,屬嚴重違規,故裁處最高之罰鍰,核
      與行政罰法第 18 條第 1  項規定,並無違背。
(二)爆竹煙火管理條例第 16 條第 3  項規定,雖未明確規範報請當地
      與臨時儲存場所及施放地點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
      查之行為主體為何。惟依該條之立法體系解釋、該條第 3  項文字
      規範之用語及實務上之運作等情,可知該條第3 項之行為主體應係
      指同條第 1  項、第 2  項之施放煙火之負責人而言,始符合維護
      公共安全之規範目的。是以,專業爆竹煙火應於運出儲存地點前,
      將相關資料報請當地與臨時儲存場所及施放地點所在地之直轄市、
      縣(市)主管機關備查後,始得運出儲存地點之行為義務人應為將
      專業煙火運出而欲施放煙火之負責人,而非單純出賣或出借之負責
      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3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734 號
  要  旨:
按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8  規定,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
利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之移轉
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
為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應納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
,按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是以,納
稅義務人有藉股權之移轉不當為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將該等股利所
產生之高額個人綜合所得稅負,轉由適用較低稅負之投資公司承擔,藉以
規避因盈餘分配產生之個人綜合所得稅稅負之行為,稽徵機關自得依實際
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且納稅義務人之行為
涉及漏稅罰或行為罰部分,則依所得稅法第 110  條或稅捐稽徵法第 41
條或第 43 條相關規定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4 裁判字號: 100年簡字第 160 號
  要  旨:
就業服務法第 57 條第 1  項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不得有聘僱未經許可
、許可失效或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必有聘僱未經許可、許可失效或
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者,始構成該法第 63 條第 1  項之處罰要件。
所稱聘僱未經許可、許可失效或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亦必行為人明
知其為未經許可、許可失效或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者,始符合該要件
,如不知其係非法外國人,而予誤用,因欠缺違反行政罰之認識,自不應
予以處罰。是以,雇主如已就與我國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及取得合法居留
二要件,要求外國人提出證件,以具體過失之注意義務加以審查,即應認
其已盡義務,自無聘僱未經許可、許可失效或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之
故意或過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5 裁判字號: 100年簡字第 191 號
  要  旨:
按行政罰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
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故意及過失原則上均以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構
成要件事實為其判斷標準。而現行綜合所得稅制,依所得稅法第 71 條
規定,係採自行申報制,凡取有應課稅所得之納稅義務人即應誠實向稽
徵機關辦理申報。是以,納稅義務人漏報以低於市價,購買公司之庫藏
股之所得及短報獲得自公司買回庫藏股之所得之行為,主觀上雖無明知
並有意使其發生之故意,但至少有應注意而不注意情事之過失,不得以
錯誤認知推論無故意或過失,而卸免誠實納稅之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6 裁判字號: 100年簡字第 746 號
  要  旨:
按公司法第 24、25 條規定,解散之公司應行清算,而清算範圍內,視為
尚未解散;且清算不合法,不生清算終結效果,公司法人格自不消滅,其
法人格仍視為存續。是以,公司雖辦理解散,但迄未完成清算,其法人格
自仍屬存續,主管機關所為之原處分不因此而消滅。又保全業法第 5  條
規定,經營保全業務者,應檢附申請書、營業計畫書,向中央主管機關申
請許可,於取得許可證後,始得申請公司設立登記;其設立分公司者,亦
同。未經許可或已經撤銷許可而仍經營保全業務者,依同法第 19 條規定
,應勒令歇業,並得處 3  萬元以上 30 萬元以下罰鍰。故主管機關以業
者未經申請許可即經營駐衛保全之業務,實屬情節不輕之違章行為,衡量
情事,並依違反保全業法事件裁罰基準表之規定,處以業者罰鍰,並無違
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7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620 號
  要  旨:
水利法第 78 條之 1  第 3  款規定,於河川區域內為採取土石之行為,
應經許可,係為維護河川正常機能及河防安全,河川區域內無論是公有或
私有土地,其使用應合於水利法規定,是以行為人違規採取或堆置土石,
其違反水利法應受裁罰不因檢察官對其受僱人作成不起訴處分而免除。又
水利法所規定之罰鍰處分係處罰行為人單純義務之懈怠,屬於行政秩序罰
的性質,對於行為人過去違法之行為所為之處罰,並不因該違法行為事後
是否改善,或因行為人未獲得額外利益而得免其處罰,縱行為人事後移除
土石回復原狀或者是否造成實害而得免其處罰,仍無解其先前違法行為之
可責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8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629 號
  要  旨:
(一)行政程序法第 96 條第 1  項第 2  款固規定,行政處分以書面為
      之者,應記載主旨、事實、理由及其法令依據,但其目的,係在使
      行政處分之相對人及利害關係人得以瞭解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之
      法規根據、事實認定及裁量之斟酌等因素,以資判斷行政處分是否
      合法妥當,及對其提起行政救濟可以獲得救濟之機會,並非課予行
      政機關須將相關之法令、事實或採證認事之理由等等鉅細靡遺予以
      記載,始屬適法。是以,行政處分如已載明受處分人、處分內容、
      違反事項、違反法令及裁量法規之依據,已足使行政處分之相對人
      瞭解違反事項及其依據之法令,即難謂行政處分欠缺明確性。
(二)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規之行為,於行使裁量權決定應為何種程度
      之裁罰處分時,除應遵守一般法律原則,應符合法規之目的,並不
      得逾越法定之裁量範圍。又裁處罰鍰,依行政罰第 18 條第 1  項
      規定,應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益,並得考量受處罰者之資力。而行政
      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作成裁量處分之司法審查,關於裁
      量權之行使部分,除非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之過程或結果,有逾越
      權限或濫用權力之情形,而以違法論者外,原則上尊重之而作有限
      司法審查,審查其是否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至其餘部分仍應作全
      面司法審查。如行政處分所為之罰鍰處分,係處罰行為人單純義務
      之懈怠,屬於行政秩序罰的性質,對於行為人過去違法之行為所為
      之處罰,並不因該違法行為事後是否改善,或因行為人未獲得額外
      利益而得免其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9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796 號
  要  旨:
按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第 38 條第 1  項關於保險
人應予終止特約之規定,具有剝奪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及醫事人員請求醫療
保健服務給付之法律效果,係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而對外直接發
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使公權力之行為,固屬不利行政處分,惟其係為達成
促進國民健康、增進公共利益之行政目的所為之必要管理措施,屬單純不
利行政處分,而非對於違法有之責行為,給予應報性處罰性質之行政罰,
其性質既與裁罰性之不利處分有異,自無行政罰法第 26 條第 1  項之適
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0 裁判字號: 101年訴字第 930 號
  要  旨:
(一)行為人一行為同時受檢察官緩起訴處分及行政機關之裁罰,固然不
      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惟行為人依檢察官緩起訴處分指示支付一定
      金額或於一定期間提供義務勞務者,因已有一定金錢或勞務之付出
      ,為符合比例原則,故於行政罰法第 26 條第 3  項明定其所支付
      之金額或提供之勞務,得扣抵罰鍰,是立法者不僅肯認於受罰者因
      緩起訴處分所應履行之金錢支付,屬裁處時依比例原則應予審酌之
      事項,並直接立法宣示裁量之限界為全額於罰鍰中扣抵。若非屬同
      法第 26 條第 3  項修正施行前未裁處之案件,或曾經裁處,因訴
      願、行政訴訟或其他救濟程序經撤銷,而於修正施行後為裁處者,
      依同法第 45  條第 3 項規定,並無適用第 26 條第 3  項規定之
      餘地。
(二)依行政罰法第 18 條第 1  項,行政機關對於行為人違法行為之裁
      罰擁有一定裁量權,同時負有裁量義務,然其面對大量之裁量案件
      ,有時會制定裁量基準,列明典型的狀況與相應之效果,使主管機
      關決定時有所依循,以提高行政效率,且避免主管機關對於相同事
      件恣意為不同裁罰結果。然而此種一般性規則仍係依抽象性之典型
      案件為適用對象,無法及於所有千變萬化的現實態樣,從而此種裁
      量基準不應被理解為唯一且絕對之判斷依據,而須留給實際決定者
      在個案中衡量原先裁量基準未納入考量情事,以實現個案正義。換
      言之,此裁罰標準仍應解釋為僅供決定機關作決定時之參考依據,
      而非認以此標準之適用即得取代個案中之裁量。是以,主管機關就
      本件裁罰未慮及行為人有否因本件之同一行為受緩起訴處分而支付
      之金錢負擔致影響其資力,即逕依裁罰基準表所定金額科處罰鍰,
      其裁量即有怠惰,而構成裁量濫用,自有違法。
(三)行政罰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是針對多數人共同實施行政違法行
      為之規定模式,係採取單一正犯概念,即所有參與違法行為之人,
      均為正犯,而其處罰須依其情節分別處罰。此規定主要目的在於宣
      示個別責任原則,共同違反義務之人,各依其情節分別處罰,即共
      同義務人彼此各自為自己之過錯行為負責。是以,就行為人未經許
      可在河川區域內採取或堆置土石之案情而言,因土石採運費力耗時
      ,且需一定資力,此類案件之參與者通常為多數人,所有參與違法
      行為之人,依該項規定均為共同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者,
      倘裁處機關未審酌行為情節之輕重分別處罰之,一律依該集團所採
      取或堆置之土石體積裁罰,則其裁量即有怠惰,而構成裁量濫用,
      亦屬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1 裁判字號: 101年簡字第 84 號
  要  旨:
是否構成食品衛生管理法第 19 條第 1  項所謂之廣告不實、誇張或易生
誤解,應就個案所欲傳達給消費者之訊息整體,包括文字敘述、產品品名
、圖案、符號等綜合研判後,據以認定。包裝產品之標示能否標示基因改
造或非基因改造應視是否屬同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6  款其他經中央主
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標示事項。如該食品目前在臺灣尚未有商品化之基因改
造食品原料,且不是或不含經量產之基因改造原料,於包裝產品上不得標
示非基因改造或不是基因改造字樣,否則即易使消費者誤解該食品原料為
我國公告核可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違反該法第 19 條第 1  項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2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254 號
  要  旨:
按行政罰法第 8  條明定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是水利法
已規定河川區域內,堆置土石之行為應經許可始得為之,則無論行為人是
否僅係將土石臨時堆置於河川地,或該地有無豎立警告標示等,皆尚難作
為其違規堆放土石而免責之依據。又行為人符合初犯減輕處罰要件,而行
政機關卻主張行為人應明知相關規定而非初犯者,行政機關自應就對此一
積極事實提出佐證以實其說,而非僅憑臆測即遽予推斷認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3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29 號
  要  旨:
信託契約之受託人不僅就信託財產承受權利人之名義,且須就信託財產,
依信託契約所定內容為積極的管理或處分,並非將自己之財產,以他人名
義登記時,雙方之間當然即有信託關係存在,故單純將出資購買之土地登
記於他人名下,而該他人並未就土地取得實質上之管理、使用、處分權能
者,僅屬借名登記,並非當然為信託契約。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44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294 號
  要  旨:
故意、過失為違反行政法而應受處罰行為之責難基礎,且故意為明知而觸
法,過失為疏失而違法,故意、過失本身對法規範之違誤有著不同的受責
難程度,因此對比較苛責之故意行為,為裁處之機關當然要就「故意行為
」負舉證責任。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45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309 號
  要  旨:
依環境教育法第 23 條得罰有代表權之人或負責環境保護權責人員接受環
境講習,至於是命有代表權之人或負責環境保護權責之人接受環境講習,
則應依環境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4 條第 1、2 項要件來判斷。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46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436 號
  要  旨:
就業服務法立法係採申請許可制,就申請聘請外國人者之資格及條件,與
外國人之工作類別、項目、人數、期間及工作地點,均列為管制,須先申
請許可,方得為之。而就業服務法第 57 條第 1  款明文禁止聘僱未經許
可、許可失效或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從事工作(包括長期性及臨時性
工作),以保障國民工作權、維持社會秩序而避免妨礙本國人之就業機會
、勞動條件、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安定。且就業服務法所規範之對象,並
不以大型企業或工廠經營者為限,舉凡一般家庭、學校、依法立案之短期
補習班、海洋漁撈工作業者,均同受規範。行政罰與刑事犯固係量的不同
,而非質之差異,惟行政罰之執法者,係行政機關一般公務員,與刑罰之
執法者係熟悉法律程序之法官、檢察官、司法警察人員不同;且行政機關
執法時,行政程序上並未賦予拘提、羈押、搜索等強制處分權,行政調查
時難以有效掌握證據,則依比例原則,若以過度嚴格證據主義相繩,將使
行政機關執法無力,恐與公益有違,是以行政罰殊無類推適用刑事訴訟法
關於證據規定之餘地。另按「文書,依其程式及意旨得認作公文書者,推
定為真正。」行政訴訟法第 176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355  條第 1  項
定有明文。本件海巡彰化查緝隊之調查筆錄,係依據其職務及法定方式所
作成之文書,自屬公文書,應推定為形式真正,自有證據能力,不以錄音
錄影為必要。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47 裁判字號: 102年簡上字第 56 號
  要  旨:
當事人於訴訟未經合法代理或代表者,其判決當然違背法令,為行政訴訟
法第 243  條第 2  項第 4  款所明定。另「政府或法人為股東時,得當
選為董事或監察人。但須指定自然人代表行使職務。」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蓋以法人股東擔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時,因法人並非行為
實體,無從為意思之決定及實行其意思,故須指定自然人代表法人股東行
使職權。則以法人為代表人之股份有限公司,其訴訟行為苟未經其代表人
指定之自然人代表為之,自難謂為合法。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48 裁判字號: 103年簡上字第 21 號
  要  旨:
雇主對求職人或受僱者不得因個人因素而有差別待遇,為防止發生差別待
遇之情形,就業服務法第 40 條第 1  項第 2  款就規定私立就業服務機
構及其從業人員從事業務,不能有違反同法第 5  條第 1  項規定之廣告
或揭示行為。故於營業場所張貼限制應徵者年齡之公告,即讓應徵者因年
齡之因素而產生差別待遇,自應予以裁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9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1550 號
  要  旨:
爆竹煙火管理之主管機關為消防局,並非派出所之職權或所掌事務範圍內
,且行政指導係不具法效性之行為,相當於一般所謂道德勸說之性質,故
相對人不得因主管機關事先未為行政指導而指摘原處分有所違誤。

50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174 號
  要  旨:
含有污染物之畜牧業廢水不得排放於土壤,除經主管機關審查核准,及處
理至合於標準始得排放於土壤,任意將廢水排放於土壤者,即應依水污法
第 53 條規定處罰並限期改善。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1 裁判字號: 104年訴字第 299 號
  要  旨:
按因設置旅客攜帶超額外幣告示牌僅係主管機關對入出境旅客所為之提醒
,我國關於旅客攜帶超額外幣應申報之相關規定業已客觀存在多年,不因
主管機關未設立告示牌而減損相關規定之法定效力。又入境旅客攜帶行李
物品驗放辦法第 3  條明定紅綠線通關檯之設置僅限於入境作業,並未將
「出境旅客」納入,故主管機關自無從於出境處設立紅綠線通關檯。申言
之,主管機關縱未於出境處設立紅綠線通關臺,俾便旅客提高注意、詢問
區分之別,於法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2 裁判字號: 105年簡上字第 170 號
  要  旨:
按就業服務法第 48 條第 1  項、第 57 條第 1  款及第 63 條第 1  項
規定,聘僱外國人從事工作,立法採申請許可制,雇主如需聘僱外國人從
事工作,即應依法申請許可,不得聘僱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又有無
聘僱關係,應依客觀具體事實認定,如該外國人有勞務提供,而該自然人
或法人對之有指揮監督關係,或有勞務報酬之約定者,則難辭無聘僱關係
存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3 裁判字號: 106年訴字第 1300 號
  要  旨:
按修正前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3  條第 4  款所規定之「董事」,係針對立
法時公司法所稱執行業務之董事所作之規範,能否及於性質或功能均不同
而在 95 年始明定於證券交易法之「獨立董事」,非無斟酌餘地。又利益
衝突迴避法於 107  年修正時始將「獨立董事」增列為公職人員關係人之
定義範圍。此舉益彰顯修正前利益衝突迴避法針對公職人員關係人中「董
事」之定義,是否包括「獨立董事」在內,確有疑義。次按界定是否為公
職人員之關係人時,倘適用範圍產生疑義,應從嚴限縮解釋,以免影響過
鉅反而有害於公共利益。從而修正前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3  條第 4  款規
定之「董事」,應不包括「獨立董事」在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4 裁判字號: 106年訴字第 1683 號
  要  旨:
書面行政處分所記載之事實、理由及其法令依據,如已足使人民瞭解其原
因事實及其依據之法令,即難謂有理由不備之違反。此外,行為人如已知
悉法規所禁止或要求應為之行為義務,就該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而言
,行為人即已具備不法意識,即無行政罰法第 8  條但書規定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5 裁判字號: 106年簡上字第 33 號
  要  旨:
勞動基準法為勞動條件之最低標準,無論公、私營事業單位,與勞工約定
之勞動條件均不得低於勞動基準法規定,倘約定條件與勞動基準法相牴觸
,則不生拘束效力。另,工資為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屬於勞工提供
勞務而由雇主所獲致之對價,具有勞務對價性及給與經常性。又判斷雇主
所為給與是否屬於工資,應由其實質內涵決定,縱使雇主對薪資項目分別
訂定不同名稱,亦僅是雇主自為名目設計之報酬給付方式,不因形式上所
用名稱而影響其為勞動對價之經常性給與,仍應屬工資之一部,於計算延
長工作時間工資時,應一併作為計算基礎。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6 裁判字號: 106年簡上字第 37 號
  要  旨:
91  年 12 月 25 日修正後勞動基準法第 49 條第 1  項已明定女工可否
於午後 10 時至翌晨 6  時之時間內工作,應以工會同意為優先,若無工
會,始得經勞資會議同意方式取代,有工會者尚無以勞資會議同意方式排
除同條項前段適用之餘地。又本條項之規定係鑒於婦女涉有妊娠或哺乳之
特別本能,且一般上體能較男性為弱,故有特別保障其權益之必要,而為
制度上保障,避免資方運用經濟影響力之優勢,輕易支配單一或少數女工
之意願,並無違反保障女性工作權、職業自由或平等權之虞,難謂有違憲
之虞。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7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1093 號
  要  旨:
消防法第 9  條、消防法施行細則第 6  條規定,所稱消防安全設備檢查
,及「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檢修及申報作業基準」等有關消防設備的定
期檢修及申報,與建築法第 77 條有關建築物的定期檢查簽證及申報不同
,並無完成消防法所定消防設備的定期檢修及申報,即可豁免辦理建築法
所定建築物定期檢查簽證及申報的依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8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227 號
  要  旨:
按洗錢防制法第 12 條第 1  項課予民眾申報義務之規定,有助於建置完
善洗錢防制體制,係防制犯罪之必要手段。為確保申報制度之實效,對於
違反申報義務者,施以強制或處罰,實有必要。而同條第 5  項後段的規
定,係對於攜帶新臺幣現鈔超過限額而未申報者,予以沒入,以督促主動
誠實申報,較科處刑罰之方式為輕,且鑑於旅客或隨交通工具服務人員攜
帶新臺幣現鈔出入國境之動態與特性,上開處罰規定亦未牴觸憲法第 23
條之比例原則,而與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無違。因此凡屬該法所定
之行為或不行為義務,原則上即屬為達成上開立法目的所謂之管理規範,
行為人自應履行上開法定義務,如有違反,即應依法受罰。又此應沒入規
定,行政機關尚無裁量空間。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9 裁判字號: 107年簡上字第 34 號
  要  旨:
依 91 年 12 月 25 日修正後勞動基準法第 49 條第 1  項規定,為避免
資方運用其經濟影響力之優勢,輕易支配單一或少數女性勞工的工作意願
,而規定女性勞工於午後 10 時至翌晨 6  時的時間內之深夜工作應經事
業單位工會同意,無工會者始由勞資會議同意,以維護女性權益,並促進
性別平等,故無違反保障女性工作權、職業自由或平等權之虞,又雖然對
於有意從事夜間工作之女性勞工職業時間選擇自由,造成一定限制,然仍
屬落實憲法第 153  條第 2  項保護女性勞工政策所必要,合於比例原則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0 裁判字號: 108年訴字第 1195 號
  要  旨:
土地登記資訊、不動產權利證明書狀或使用執照之內容記載,或稅捐稽徵
機關將房屋按住家使用核定稅率者,或戶政機關准予戶籍登記等,均非都
市計畫權責機關就土地或建築物得供住宅使用之意思表示,不得作為主張
免除違反都市計畫法責任之信賴基礎。

61 裁判字號: 108年訴字第 1217 號
  要  旨:
勞動基準法第 11 條第 2  款固規定雇主因虧損或業務緊縮,得預告勞工
終止勞動契約,但必以雇主確有虧損或業務緊縮之事實,而無從繼續僱用
勞工之情形,始足當之。是以,雇主倘僅因一時虧損,為維持事業正常運
作,甚或有開拓增加新業務,仍須進用勞工時,本諸勞動基準法保障勞工
權益,加強勞雇關係之立法意旨,及基於解僱須具備最後手段性之要件,
尚難認雇主一遇有虧損情形,即得任意預告解僱勞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2 裁判字號: 108年訴字第 750 號
  要  旨:
都市計畫關於擬定、審議及核定之行政程序,應如何充分納入公眾參與之
機制,及人民程序參與之規定是否已足夠等問題,容有立法上合理為政策
形成、思辯之空間,其與都市更新間於性質、效力、擬定程序及影響範圍
等,容有顯著差異,尚非可遽予相提並論

63 裁判字號: 108年訴字第 826 號
  要  旨:
都市計畫法關於細部計畫的擬定、公開展覽、舉行說明會、蒐集公民意見
交由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後,核定發布實施等規定,業已綜合考量基本權
的種類、限制的強度及範圍、所欲追求的公共利益、決定機關的功能合適
性、有無替代程序或各項可能程序的成本等因素,並無違反正當行政程序
原則。

64 裁判字號: 108年訴字第 918 號
  要  旨:
直轄市政府基於都市計畫法規定之授權,得對於都市計畫範圍內的土地,
限制其使用人為妨礙都市計畫的使用,並於細部計畫書圖表明「土地使用
分區管制」事項,其屬同法第 79 條第 1  項所稱「依都市計畫法所發布
之命令」,且與法律保留原則亦無違背

65 裁判字號: 108年訴更二字第 85 號
  要  旨:
按勞工於正常上班時間以外之時間仍留在工作場所,不僅可合理推認勞工
乃係在提供勞務,且雇主若對於勞工加班採取不鼓勵的立場甚或反對勞工
加班,亦得事先或隨時採取必要之防止措施,以避免勞工加班,而非消極
容任勞工滯留工作場所提供勞務,卻又拒絕給付加班費,而平白受領勞工
提供勞務之利益。次按勞工於延長工作時間在工作場所提供勞務,雇主未
制止或為反對的意思而予以受領,即有依行為時勞動基準法第 24 條第 1
項規定給付加班費之義務,並不因公司設有申請加班制度而得以免除,亦
不因員工事後未申請加班費,即得逕行推認係員工自行放棄權利而解免雇
主支付加班費之義務,反而雇主應主動查明勞工於延長時間是否確實提供
勞務,於核實後主動提出或給付加班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6 裁判字號: 108年簡上字第 74 號
  要  旨:
(一)行政程序法第 50 條所謂天災者,係指風災、水災、地震或海嘯等
   天然災害而言;至於天災以外其他不應歸責於己之事由,則應依客
   觀標準判斷之,凡以通常人之注意而不能預見或不可避免之事由皆
   在其列,但若僅是主觀上有所謂不應歸責於己之事由,則不得據之
   申請回復原狀。
(二)按民法第 139  條規定,為民事請求權之時效相關規定,與醫師依
   醫師法第 10 條第 1  項規定,應於歇業事實發生日後三十日內向
   發照機關報請歇業備查之行政法上義務性質明顯不同,是原判決認
   民法第 139  條規定於本件並無適用之餘地,並無違誤。況且,行
   政程序法第 50 條第 1  項業已明定申請回復原狀之法定期間為原
   因消滅後十日內,亦非指醫師法第 10 條第 1  項之三十日,兩者
      不容相混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7 裁判字號: 109年訴字第 195 號
  要  旨:
使用執照核發後,作與原核定使用不合之變更使用者,應由擅自變更之行
為人負擔行為責任;至於使用執照核發後,未維護建築物之合法使用與其
構造設備之安全之所有權人、使用人,則應負擔狀態責任。而行為人主觀
上已知悉其有違反建築法第 73 條第 2  項變更使用規定而應依法補正之
義務,卻仍未遵期辦理,足證其有違反之故意,客觀上則是以不於期限內
改善回復原狀或補辦手續之不作為方式甚為明確,機關因此予以裁處並無
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8 裁判字號: 109年訴字第 238 號
  要  旨:
勞動基準法第 30 條第 2  項、第 30 條之 1  第 1  項、第 32 條第 1
項、第 49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容許勞雇雙方基於特殊工作需要,就「彈
性工時」、「變形工時」、「延長工時」及「女工深夜工作」等事項,可
透過勞資協議機制同意而為不同約定,並以工會同意為優先,無工會時始
例外委由勞資會議行之。總公司既有成立企業工會,各分支機構關於上揭
勞動條件之變更,當須經企業工會同意,要無以各分支機構未成立廠場工
會為由,而謂分支機構就該等勞動條件之變更,只需經各分支機構之勞資
會議同意即可,藉以規避總公司企業工會監督。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9 裁判字號: 109年訴字第 574 號
  要  旨:
勞動基準法第 30 條第 2  項、第 30 條之 1  第 1  項、第 32 條第 1
項、第 49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容許勞雇雙方基於特殊工作需要,就「
彈性工時」、「變形工時」、「延長工時」及「女工深夜工作」等事項,
可透過勞資協議機制同意而為不同之約定,並以工會同意為優先,無工會
時,始例外委由勞資會議行之。總公司既有成立企業工會,各分支機構關
於上揭規定所示勞動條件之變更,當須經企業工會同意,尚不得以各分支
機構未成立廠場工會為由,而謂分支機構就該等勞動條件之變更,只需經
各分支機構之勞資會議同意即可,藉以規避總公司企業工會監督。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0 裁判字號: 109年訴字第 845 號
  要  旨:
原處分認定就業服務法課予所有可能僱用身心障礙者、不論營業規模之雇
主,除了消極就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予以平等對待外,尚須積極扶
助或輔助身心障礙者適應或克服既存工作環境之限制等積極性調整措施義
務,才未構成身心障礙就業歧視。然而,目前不論就業服務法或身心障礙
者權益保障法,均無明文規定雇主負有此一積極性調整措施義務,亦即,
以現行法制下,尚無法明確導引出一般雇主,不論其營業規模大小,除了
應消極就身心障礙者予以平等對待外,另尚須積極地負額外採取輔助、其
他溝通或變更其既定工作流程等積極性調整措施義務。是以,本件原處分
在法律無明文規定下,課予雇主此等積極性調整措施義務,實有轉嫁政府
應擔負之照顧責任予所有不論營業規模且未獲獎勵補助之私人雇主之疑義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1 裁判字號: 110年訴字第 133 號
  要  旨:
工資係勞工提供勞務所獲得之報酬,為其維持經濟生活最重要之憑藉,勞
動契約之核心,不得任由雇主「片面」扣減。故勞動基準法第 22 條第 2
項明定,除法令另有規定或勞雇雙方另有約定外,雇主應全額、直接給付
工資予勞工;所稱「全額」,乃指工資不能以各種名目予以折扣、減額;
所謂「法令另有規定」係指雇主依勞工保險條例第 16 條規定扣繳勞保費
用、依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30 條規定扣繳健保費用、依所得稅法第 88 條
規定扣繳勞工所得稅,或依法院之執行命令扣取一定金額轉給債權人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2 裁判字號: 110年訴字第 83 號
  要  旨:
按所謂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係指政府機關適用法律應遵守法律之時間界
限,亦即事後新訂生效之法規,對於法規生效前已發生並符合特定法規構
成要件之全部法律事實,原則上不得適用;所謂「發生」係指該全部法律
事實在現實生活中完全具體實現而言。倘該事實跨越新舊法持續發生,新
法縱然直接適用於法律生效後繼續發生的事實,亦無法律效力溯及既往可
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3 裁判字號: 110年簡上字第 11 號
  要  旨:
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第 43 條及第 48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聘僱外
國人從事工作者,採申請許可制,雇主於辦理聘僱外國人之前,應先依法
檢具相關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經許可後,始得僱用外國人於我國境內
工作。又聘僱未經許可、許可失效或他人所申請聘僱之外國人,亦非法所
許。另因不瞭解法規之存在或適用,進而不知其行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時
,原則上仍不得免除行政處罰責任,倘其可非難程度較低,例外得按其情
節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4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1288 號
  要  旨:
按勞動基準法第 32 條明定雇主延長工時之法定要件及程序,排除私法自
治原則之適用,賦予公權力介入管制之規範目的,乃衡酌企業內勞工工時
制度形成與變更,攸關企業之競爭力與生產秩序,且經濟活動愈趨複雜多
樣,倘勞動條件及勞資關係模式過度僵化,將有礙於經濟整體發展,惟為
保障勞工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之基本權益,避免經濟弱勢之勞工獨自面對
及屈從於雇主所提出之不利勞動條件,故不許雇主得經個別勞工之同意延
長工時,而明定雇主應經工會同意,如事業單位無工會者,經勞資會議同
意後,始得將工作時間延長之。其將「經勞資會議同意」列為事業單位無
工會時之備用方式之緣由,在於考量勞工團結權受工會法保障,工會相較
於勞資會議,當更具與資方折衝之實力,且可避免雇主利用經濟優勢,在
勞資會議召開之前,藉由不當手段左右個別勞工之自主意願,以弱化工會
功能,瓦解勞工團結權,遂取不利於勞工之勞動條件。是以,總公司有成
立企業工會,而各分支機構未成立廠場工會者,雇主就其各分支機構員工
之工時為延長時,當須經企業工會之同意,不得逕由各分支機構之勞資會
議同意為之,以規避工會監督。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5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237 號
  要  旨:
經衛生福利部指定公告應施查驗許可之食品如在國外產製,而未經查驗許
可即向國內輸入,該項食品之輸入者即應受罰。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行
政罰行為數認定標準,是衛生福利部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授權,為執
行母法有關食品衛生安全及品質管理所為行政罰之行為數認定,所訂定的
節性、技術性法規命令,並未逾越授權的目的與範圍,與食品安全衛生管
理法第 21 條第 1  項規定意旨並無不合。此外,同法第 58 條授權訂定
的食品及食品添加物查驗登記等相關審查費及證書費收費標準第 2  條第
1 款之規定,經衛福部公告之的品,未據衛福部查驗登記並發給許可文件
,不得輸入之不作為義務之違反,其行為數的認定應以食品品項數目為判
斷基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6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440 號
  要  旨:
短期補習班人員之聘僱,無論屬勞雇關係之勞動契約或以民法僱傭、承攬
或委任型態,聘用人員於補習班內教學、輔導、行政及非屬行政以外勞務
工作,由於該人員皆於班內工作,短期補習班負有實質管理及保障學生安
全之責任。渠等人員必須依補習及教育進修法第 9  條第 4  項規定列入
教職員工名冊,並將擬聘之教職員工之基本資料,陳報直轄市、縣(市)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始得聘僱。而補習班負責人已經營多年,對補習及
進修教育法等規定,自應相當熟稔,卻疏於注意導致發生未依法檢具文件
陳報機關核准即聘僱教職員工等違規情事,難認無主觀可歸責事由。考量
情節尚屬輕微,裁處罰鍰並命限期改善,核未逾越法定裁量範圍,且機關
處以最低金額之罰鍰,亦符比例原則,原處分並無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7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512 號
  要  旨:
現代國家基於「有責任始有處罰」之原則,對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
,應以行為人主觀上有可非難性及可歸責性為前提。又裁處罰鍰,依行政
罰法第 8  條、第 18 條第 1  項規定,除依行政罰法規定之減輕或免除
及法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仍不得低於法定罰鍰之最低額,否則即有
裁量逾越之違法。復依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勞動基準法事件統一裁罰基準
附表第 19 項次規定,僱用人數一百人以上之事業,第一次違反勞動基準
法第 23 條第 2  項規定處 4  萬至 8  萬元罰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8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717 號
  要  旨:
入境旅客於入境時,其行李物品品目、數量合於免稅規定且無其他應申報
事項者,始得免填報中華民國海關申報單向海關申報,並得經綠線檯通關
;而旅客入境攜帶外幣現鈔總值逾等值美幣一萬元者,本應填報中華民國
海關申報單向海關申報。旅客攜帶超額外幣入境,卻未填寫登記表向海關
申報,而逕由綠線檯入關,及至執檢關員透過X光機螢幕察覺其背包內容
物呈現之影像有異,並指定其前往隔壁查驗檯進一步受查後,始表明欲口
頭申報之意,核有過失,至其有無洗錢及刻意逃避申報義務之意圖,尚非
所問。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9 裁判字號: 95年訴字第 3097 號
  要  旨:
按爆竹煙火管理條例第 21 條所謂「達中央主管機關所定管制量以上」係
指到達、等同管制量以上而言。又參酌刑法第 10 條第 1  項之規定「按
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故判斷是否達到管制量
,應連管制量本數計算在內。次按業者經營爆竹零售業數年之久,理應主
動查知相關法令規定,以維護公共安全,自不得再以不知法律,機關未事
先宣導為由,執為免責或排除法定義務之論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0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3711 號
  要  旨:
管理外匯條例第 11 條所稱「會同」,意指有關機關應相互研商而言;且
財政部經公告於財政部公報,已明確指出依據管理外匯條例第 11 條發布
,並未逾越法律授權之範圍與立法精神等語。又外匯管制條例第 11 條第
1 項規定,「入」「出」境皆應申報登記,故入境申報義務與出境申報義
務各自獨立,彼此並無替代關係。原告主張其從事貿易事業,因業務所需
常攜帶大量現金往來於各國,並無違反申報義務之過失;經查,本件經被
告查詢原告長期旅居之美、日兩國之入、出境規定,均載明攜帶超額外幣
應向海關申報,原告雖稱其已 6  年多未出入國境,但依原告從事貿易活
動之經驗及攜帶大量外幣之事實以觀,原告竟未向被告出境海關服務台查
詢外幣申報之相關規定並提出申報,其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縱非故
意,亦難謂無過失。原告主張其無違反申報義務之過失,亦不足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1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82 號
  要  旨: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6  條規定,公職人員知有利益衝突者,應即
自行迴避,所謂知有利益衝突或迴避義務者,係指知悉構成公職人員利益
衝突迴避法處罰或迴避義務之基礎事實,並非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
處罰規定本身。再按本法之立法目的,主要係因公職人員具有職務、監督
之便,不管行政措施如何舉措,都可能造成圖利本身或家族特定之利益,
為避免其職務外觀之廉潔性遭人質疑,故有迴避必要,如此方能促進廉能
政治,端正政治風氣,有效遏阻貪污腐化暨不當利益輸送,提振人民對於
政府公權力之信心。原告為採購承辦主管,承辦本案花卉採購業務,依公
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規定,應自行迴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2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2759 號
  要  旨:
行政罰法第 8  條規定,按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但按其
情節,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又參照政府採購法第 1  條規定,政府採購
法之制定,乃為建立政府採購制度,依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序,提昇採購
效率與功能,並確保採購品質。無投標意願者,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或
證件參加投標,製造競爭之假象,有違政府採購法期使所有廠商公平競爭
,並藉由廠商競爭而優化得標條件之目的,至為顯然,故此項政府採購法
上之不作為義務,對一般人而言,並無何不具合理性或期待可能性之情形
。且以最有利標之方式決標者,縱依招標文件所規定之評審標準,未將價
格列入評選項目,然仍應就其他評選項目如技術、品質、功能、商業條款
等為綜合評選。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3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2952 號
  要  旨:
水利法第 78 條之 1  第 3  款規定,河川區域內採取或堆置土石行為應
經許可。違者同法第 93 條之 5  規定,主管機關得沒入行為人使用之設
施或機具,並得公告拍賣之。原告因違反該等規定行為,被告依經濟部沒
入設施或機具作業要點第 2  點第 1  項第 4  款、第 5  點第 2  款及
其附表一第 7  款第 1  目規定,認定原告無同作業要點第 3  點之要件
,以原處分沒入原告所有之系爭挖土機。惟法規授與行政裁量權時,行政
具有決定餘地,並可自行設定行使之標準,系爭要點雖僅係中央主管機關
對於大量而易於發生之違章行為,訂頒一致性之行政規則供下級機關辦理
是否沒入行為人使用之設施或機具之裁量基準,原則上僅在行政內部生效
,惟基於憲法平等原則產生行政自我拘束,而具有對外效力,行政法院僅
能為有限制之審查,審查該開要點,認其旨在避免專斷或有輕重之差別待
遇,係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之次要事項,依各該具體違章案件情節
情重,而為是否沒入機具、設施之決定,符合比例原則,除非有非典型之
例外應特別處理,行政機關應一體援用,以符平等原則,處理行政程序進
行中,裁量基準有變更時,並應適用從新從輕原則。而就裁量基準中所示
各項加重減輕要件是否有該當之事實,行政機關均應詳予調查,若有怠於
調查逕為裁量之情事,即有裁量怠惰之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4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193 號
  要  旨:
參照行政程序法第 102  條及第 104  條等規定,行政機關作成限制或剝
奪人民自由或權利之行政處分前,除已依第 39 條規定,通知處分相對人
陳述意見,或決定舉行聽證者外,應給予該處分相對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但法規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又行政機關依第 102  條規定給予相對人
陳述意見之機會時,應以書面記載相關事項通知相對人,必要時並公告之
。經查,被告於作成原處分前,曾分別以電話通知原告陳述意見,及以函
通知陳述意見。又原告已知悉被告電話通知陳述意見之事項係有關系爭大
貨車於 96 年 4  月 7  日在南投縣埔里鎮違反水利法案件,遭查扣乙事
,此觀原告回覆函主旨欄之記載內容自明。況原告引用之陳述意見書,該
陳述意見書亦清楚載明相關情事,因此,原告已明瞭將為限制或剝奪自由
或權利行政處分之原因事實及法規依據。另原告已提出陳述意見回覆函,
被告參酌原告之陳述意見回覆函後,始作成原處分,縱使被告未說明提出
陳述書之期限及不提出之效果,已無重大影響。故原告主張被告未依法與
原告陳述意見之機會,原處分顯有違法之處,應予撤銷,委無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5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737 號
  要  旨:
社會團體立案作業規定第 7  點第 2  款規定,社會團體之申請書表上記
載名稱、宗旨、任務、會員及發起人資格顯不相稱者,應認申請不合程式
而駁回之。本件行為人申請成立環境能源保護協會,然申請書上所載發起
人之學經歷顯與環境能源保護無關,行政機關駁回其申請,難謂於法無據
。行政機關嗣後函覆,於要求行為人補正申請立案條件後准許辦理立案登
記,即屬有利行為人之決定,且行政機關既未依據人民團體法第 55 條規
定廢止許可登記,即難謂對其權利或利益造成任何損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6 裁判字號: 97年訴更一字第 55 號
  要  旨:
依民用航空法第 34 條第 2  項本文規定,航空站或飛行場四周之一定距
離範圍內,禁止飼養飛鴿或施放有礙飛航安全之物體;違者將以同法第
118 條第 1  項第 4  款及同條第 2  項規定處以罰鍰,並通知養鴿戶於
期限內提出鴿舍拆遷補償申請,並限期拆遷。雖行為人辯稱其不知機場對
此發布公告,但以行政程序法第 92 條第 2  項規定,應可認該公告內容
乃禁止在機場四周一定範圍內飼養飛鴿,可透過其地域範圍特定其行政處
分相對人,即屬一般處分,而已生效,且就已知之養鴿戶進行通知,並亦
於里長、賽鴿公會、第四台報導等管道公告此訊息,行為人之辯稱實無理
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7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1850 號
  要  旨:
按民意代表為選民服務之際,因擁有預算決算之審議權限,法案之議決,
及對行政機關施政及政稱的質詢權等權力,因此行政權經常視民意機關為
最大的制衡力量,故解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9  條規定時,勘認
縣市政府,為縣市議員、議會的「受其監督之機關」。次按利益迴避法第
1 條第 2  項明定公職人員利益衝突之迴避,除其他法律另有嚴格規定者
外,適用該法之規定;又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之規定,並無罰則,解釋上
即非屬較利益迴避法嚴格之規定,進而遇有兩法競合之情況時,應直接適
用利益迴避法相關規範。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8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328 號
  要  旨:
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所規範之適用對象廣於政府採購法之規定,其
中該法第 9  條係規定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不得與公職人員服務之機關
或受其監督之機關為買賣、租賃、承攬等交易行為,除公職人員服務之機
關外,尚涵蓋受公職人員監督之機關,顯然利益迴避法之適用範圍較政府
採購法嚴格,政府採購法自非利益迴避法之特別法,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
規定亦無優先於利益迴避法規定之餘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9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370 號
  要  旨:
按地方議會議員具有監督地方政府之職責,故自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施行後即有適用,至於法務部就地方議員是否符合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
法所做出之函釋說明,僅係就法條原意重為闡明,地方議會議員並非自該
函之後始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適用。次按政府採購法之採購案主
體與公職人員利益衝突法之關係人並非一致,且違反政府採購法第 15 條
規定亦無罰則,如此勘認政府採購法並非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裁罰之
特別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0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415 號
  要  旨:
參照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5  條、第 6  條等規定意旨,公職人員
執行職務時,若知悉有因其作為或不作為,直接或間接使本人或其關係人
獲取利益情形者,應即自行迴避。本件受處分人擔任鄉鎮市長期間,先後
僱用其親屬為臨時人員及機要駕駛,已違前開規定,原處分並無違法不當
情事。受處分人雖提出銓敘部函釋表明系爭行為之違法性仍具爭議,然該
函釋內容係釋明各機關任用之其他各類人員是否亦有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迴
避任用限制,與原處分所依據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係屬不同範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1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743 號
  要  旨:
公司代表人身為縣議會議員,即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2  條、公職
人員財產申報法第 2  條第 1  項所指之公職人員,故其依公職人員利益
衝突迴避法第 3  條第 2  項第 4  款、第 5  條規定,就其所屬行政機
關之工程契約,應行迴避,否則即有違同法第 9  條規定,應依同法第
15  條規定,處交易行為金額一倍至三倍之罰鍰。又雖行政罰法第 27 條
第 1  項規定行政罰之裁處權消滅時效為三年,但行政罰法係自 95 年 2
月 5  日施行,上述公司代表人其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行為終了
時,行政罰法尚未施行,裁處權自不可能因 3  年經過而消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2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410 號
  要  旨:
行政法上所謂一事不二罰原則,係指違法行為人之自然意義下之一行為違
反數法令者,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行政處罰者言。
依據水利法第 93 條之 5  規定,行為人違反同法第 78 條之 1  第 3
款規定,未經許可於河川區域內採取土石者,行政機關除核處罰鍰外,亦
得沒入行為人使用之設施或機具,並得公告拍賣之。該條項規定係以行為
人有違法行為為前提,並非以行為人之行為或狀態作為處罰標的,不違反
一事不二罰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3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49 號
  要  旨:
行政罰法第 8  條規定,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但按其情
節,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本件雲林縣政府裁處被處分人 100  萬元罰鍰
,並沒入其石油製品及所使用之加儲油設施器具,已屬從輕處分;況原告
於虎尾分局之調查筆錄已自承:囤積柴油是違法行為,但不知達到何種數
量才算違法云云,是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行政罰法第 8
條又定有明文;準此,被處分人既知囤積柴油是違法行為,自不得以不知
石油管理法令規定為何,而冀以免除其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被處分
人主張其平日與父親以修車為業,另於稻米收割期間,受聘為農家採收時
使用,實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可罰云云,尚不可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4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2062 號
  要  旨:
若採取土石行為係屬緊急避難行為,須是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
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又緊急危難情狀必須有緊急
危難的存在,始足當之,即倘行為人未立即採取避難措施,即有可能喪失
救助法益的機會,而無法阻止損害的發生或可能造成擴大損害的狀況;而
所謂不得已應係指具體狀況下,行為人除了採取措施外,別無其他更適當
的選擇,即指行為人面對利益衝突時,不得不選擇犧牲某利益以保護特定
法益的主觀心態,若無法符合緊急避難之要件,採取土石行為即應依違反
水利法第 78 條之 1、第 92 條之 2  第 7  款規定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5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212 號
  要  旨:
石油管理法第 1  條規定,為促進石油業健全發展,維護石油市場產銷秩
序,確保石油穩定供應,增進民生福祉,並發展國民經濟兼顧環境保護,
特制定本法。因涉及同法第 40 條第 1  款至第 4  款規定違法行為,因
其嚴重影響石油市場秩序,且具公共安全危險性,故規定裁處 100  萬元
以上 500  萬元以下罰鍰。本於依法行政原則,地方政府於法律授權其裁
量範圍自有裁量權限,加以石油管理法所以對違反相關規定者為高額罰鍰
規定,乃為維護石油市場交易之秩序。是地方政府衡酌違規情節,裁處法
定最低罰鍰 100  萬元,沒入供自用之石油製品及所使用儲油槽、加油槍
、流量計之處分,亦無不合理或違反比例原則之情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6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2170 號
  要  旨:
電信法第 49 條第 1  項規定,為保障國家安全及維持電波秩序,製造、
輸入、設置或持有電信管制射頻器材者,須經交通部許可;其所製造、輸
入之電信管制射頻器材型號及數量,須報請交通部備查。又電信管制射頻
器材管理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1  款增訂經型式認證合格或符合性聲
明證明之低功率射頻電機,得免請領進口許可證,其立法目的在於引導相
關進口業者應盡量就大批分次進口低功率射頻器材完成「型式認證」,以
有效節省申請人及主管機關屢次辦理進口許可證之成本耗費,並提高貨物
通關效率,故放寬得以「型式認證合格」,取代屢次申請進口許可證,屬
電信法第 49 條第1 項及電信管制射頻器材管理辦法第 16 條規定之例外
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7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48 號
  要  旨:
政府採購法第 103  條第 1  項規定,依前條第 3  項規定刊登於政府採
購公報之廠商,於各款期間內,不得參加投標或作為決標對象或分包廠商
。本件被告對原告所作之通知,其結果依政府採購法第 103  條之規定,
將生不得投標或作為決標對象或分包廠商之停權效果,性質上應屬裁罰性
之不利處分,雖其屬無法量化之裁罰類型,行政罰之減輕即無適用餘地,
惟關於得免除處罰部分,則仍有適用之餘地。然行政罰法第 8  條係規定
行為人因不瞭解法規之存在或適用,進而不知其行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時
,規定仍不得免除行政處罰責任。惟以其可非難程度較低,規定得按其情
節減輕或免除其處罰,是本件原告主張有行政罰法第 8  條之適用,應以
其不知法規,據以為前開主張,然原告公司既依政府採購法之規定,參與
系爭採購案之投標,且已得標,衡情自難認不知有該法第 101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規定,原告此一主張,自屬無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8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540 號
  要  旨:
行為人雖辯稱,其聘用不知情之訴外人駕駛挖土機所挖取者,實為其承租
河川公地內之淤泥,欲供作缺乏經費之地方宮廟施建荷花池用途,而非採
取土石、破壞行水區域云云,惟上開行為遭查獲之地點與行為人承租之土
地相距甚遠,且行為人堆置土石地點實屬南投縣政府辦理公共設施改善工
程範圍內,宮廟之蓮花池工程亦屬工作項目之一環,顯見行為人之抗辯殊
不可採,行為人未經許可而於河川區域內挖取土石,確已違反水利法第 7
8 條之 1  第 3  款規定,行政機關依據同法第 92 條之 2  第 7  款規
定核處罰鍰,並依據同法第 93 條之 5  規定沒收挖土機,要無不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9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640 號
  要  旨:
按石油管理法第 17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之規定,並非僅限於管制我國
陸地上之經營行為,如係在我國領海內以船舶為工具在其上經營柴油之零
售,亦應有其適用。又行政罰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在中華民國領域
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罰鍰、沒入或其他種類行政罰之處罰者,即有該
法之適用,不論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人國籍為何,只要違反行政法上
義務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依同條第 3  項規定,為
在中華民國領域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是以,外國籍油輪在我國領海內以
船舶為工具為外國籍船舶補給油料,仍依石油管理法第 17 條第 1  項、
第 2  項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核准設站;設站完成並經地方主管機
關審查合格,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發加油站、加氣站或漁船加油站經營許
可執照後,始得營業。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0 裁判字號: 99年訴更一字第 92 號
  要  旨:
經濟部辦理違反水利法案件裁罰要點第 5  點第(一)項第 5  款規定,
行為人不知法規,經首度查獲於依治理計畫完成堤防之堤後河川區域內,
有違反水利法第 78 條第 4  款至第 6  款及第 78 條之 1  各款規定之
一,且無毀損堤防安全之虞者,得免其處罰。又該裁罰要點之免其處罰之
規定,係就完成堤防之堤後河川區域而為規定。本件系爭土地乃濁水低水
護岸後土地,而非堤防後土地,是經濟部認無該款之適用,於法並無不合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1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116 號
  要  旨:
動物用藥品管理法第 19 條第 2  項規定,動物用藥品販賣業之許可標準
、許可證應記載事項與變更登記、營業場所之設施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
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而以該條訂定之動物用藥品販賣業管理辦
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同條第 1  項之各項動物用藥品販賣業許可證
應記載事項若有變更,應於事實發生後 15 日內申請變更登記。故以行為
人頂替他人之店舖,且未變更經營營業項目,而其營業項目亦包括動物用
藥之零售,行為人依上述規定,應申請變更登記。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2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186 號
  要  旨:
參照水污染防治法第 32 條第 1  項本文、第 53 條等規定,廢污水不得
注入於地下水體或排放於土壤,違反者,處以罰鍰,並通知限期補正或改
善,屆期仍未補正或完成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情節重大者,得命其停
工或停業;必要時,並得廢止其注入或排放許可證、簡易排放許可文件或
勒令歇業。本件受處分人既屬水污染防治法規範之事業,自負有防範其所
產生之廢污水排放於土壤之義務,受處分人怠於監督,任令受其指揮監督
之廠商違法排放廢污水,於主觀上縱無故意亦有過失,行政機關認定其違
反上開規定,論事用法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3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261 號
  要  旨:
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進口農產品、農產加工
品須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之國家或國際有機認證機構認證之驗證機構
驗證及農委會審查,始得以有機名義販賣。驗證管理規範施行後,為使以
有機名義販售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之業者有充分時間辦理驗證及審查,參
照該法第 27 條前段亦規定,應自施行日起 2  年內,依同法第 5  條第
1 項、第 6  條第 1  項等規定辦理驗證,並向農委會申請審查,實已給
予充分緩衝期間,則依據行政罰法第 8  條第 1  項規定,農產品進口業
者尚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4 裁判字號: 99年簡字第 864 號
  要  旨:
參照行為時政治獻金法第 20 條第 1  項本文、第 21 條第 1  項第 2
款等規定,擬參選人應設收支帳簿,按日逐筆記載政治獻金之收支明細以
備查考,並據以製作會計報告書,並應由其本人簽名或蓋章,於選舉投票
日後三個月內,向受理申報機關申報。又依據行政罰法第 8  條規定,不
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準
此,如擬參選人未於選舉投票日後三個月內向受理申報機關申報政治獻金
會計報告書,行政機關自得依據政治獻金法第 30 條第 1  項第 3  款規
定處以罰鍰,受處分人亦不得主張其不知法規而免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