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罰法第
25
條相關裁判
|
1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467 號 |
|
要 旨: |
行為人如係主觀上基於一個概括犯意,客觀上先後數行為,逐次實施,乃
屬數個違章行為之連續犯,此情形在行政秩序罰之評價上,應成立數個違
反行政法義務之行為,自應依行政罰法第 25 條規定,分別處罰之。行政
罰實務上所謂一行為,通說均指自然意義之一行為而言,並不包括法律上
之一行為,此與刑法採法律上一行為之概念者有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618 號 |
|
要 旨: |
衛星廣播電視廣告播送之日期及時段均不相同,每一次均向不同之顧客群
訴求,一次廣告即有其單一之危害性產生,應認為一次播送廣告即為單一
行為,應可就每次播送廣告之行為分別處罰,並無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652 號 |
|
要 旨: |
裁罰處分雖經訴願決定全部撤銷,然亦僅該處分溯及既往失其效力,不生
裁罰之法律效果,並不影響法務部曾行使裁處權之事實。故其裁處權時效
,依行政罰法第 27 條第 4 項規定,乃應於該裁處被撤銷確定之日起算
三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909 號 |
|
要 旨: |
(一)按保險法第 148 條之 3 第 2 項規定,保險業對資產品質之評
估、各種準備金之提存、逾期放款、催收款之清理、呆帳之轉銷及
保單之招攬核保理賠,應建立內部處理制度及程序;其辦法,由主
管機關定之。同法第 171 條之 1 第 5 項規定,保險業違反第
148 條之 3 第 2 項規定,未建立或未執行內部處理制度或程序
,處新臺幣 60 萬元以上 3 百萬元以下罰鍰。是以,產險合作社
雖其組織為合作社,然既屬保險業,仍有依保險業內部控制及稽核
制度實施辦法第 11 條規定,建立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之責,不能
因業務規模較小即可免除該責任。另保險法第 171 條之 1 第 5
項規範應裁罰之行為,係以行為人未依同法第 148 條之 3 第 2
項規定建立或執行內部處理制度或程序為構成要件,而保險法第
148 條之 3 第 2 項,係指保險業應建立或執行內部處理制度或
程序,其條文內所列舉事項僅係此作為義務之組成內涵,及立法方
式並非以各列舉項目制度之個數,作為判斷行為數之標準,自難逕
以未建立各列舉項目之個數,或主管機關據以授權訂定之法規數量
,作為判斷行政法上義務之標準。
(二)行為人之違法行為如係違反作為義務而不作為,且處於繼續之狀態
者,其違法行為既未終了,行為人自不得據此主張其裁處權時效業
已消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202 號 |
|
要 旨: |
持續性之藥物違規廣告在停止登載、刊播以前,違規事實一直存在,故尚
非不得藉裁處罰鍰之次數,作為認定其違規行為之次數,並得酌加其罰鍰
金額。
|
6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446 號 |
|
要 旨: |
按醫師利用業務機會之犯罪行為經判刑確定;或非屬醫療必要之過度用藥
、治療;或執行業務違背醫學倫理等情形者,係屬醫師懲戒事項,應由醫
師懲戒委員會、醫師懲戒覆審委員會處理。醫師涉有使用中央主管機關規
定禁止使用之藥物;或出具與事實不符之診斷書、出生證明書、死亡證明
書、死產證明書等情事,應處以罰鍰、停業、廢止執業執照者,應由直轄
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處罰;廢止醫師證書者,應由中央主管機關處罰之
。如將非屬醫療必要之過度用藥或治療行為、執行業務違背醫學倫理之事
項列為斟酌出具與事實不符之診斷書是否情節重大之事由,難認裁量並無
逾越醫師法第 25 條 、第 25 條之 1 、第 25 條之 2 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7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488 號 |
|
要 旨: |
醫師法第 28 條之 4 係處罰醫師之違法或不當醫療業務行為,若醫師執
行醫療業務行為,具有接續性,則其基於相同動機,多次出具與事實不符
之診斷書之個別行為,具有時間、空間之密切關聯性,而侵害同一法益,
在法律上應評價為一行為,依行政罰法第 27 條第 2 項規定,應自最後
一次出具與事實不符之診斷書之行為終了時起算裁處時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8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633 號 |
|
要 旨: |
按行政程序法第 36 條規定,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受當事人主
張之拘束,對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事項一律注意。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第 1
項規定,稅捐稽徵機關或財政部賦稅署指定之調查人員,為調查課稅資料
,得向有關機關、團體或個人進行調查,要求提示有關文件,或通知納稅
義務人,到達其辦公處所備詢,被調查者不得拒絕。是以,稅捐稽徵機關
因檢舉人檢舉書而知悉納稅義務人有涉嫌逃漏稅情事,本應依職權調查,
且為調查課稅資料,尚得向有關機關、團體或個人進行調查,同時得依其
調查證據之結果而為違章事實之認定及裁處,故不論檢舉書所載證據是否
具備證據能力,對於納稅義務人違章事實之認定結果並無影響。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9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982 號 |
|
要 旨: |
按醫師利用業務機會犯罪行為,與因該犯罪行行為,經判刑確定而依醫師
法受懲戒者,該刑事責任與懲戒處分之法律依據、規範目的、處分之構成
要件以及處分內容,均不相同,自可依法分別予以裁處,不生一事多罰之
問題。又醫師法第 25 條第 2 款之懲戒事由,以醫師利用業務機會之犯
罪行為,經判刑確定為要件。故依該款事由移付懲戒者,自須待判刑確定
始得為之。而於判刑確定前,縱醫師利用業務機會之犯罪行為業已終了,
由於懲戒事由尚不該當,自無從依該款移付懲戒。故有關該款懲戒裁處權
3 年時效,自應自裁判確定日起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0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555 號 |
|
要 旨: |
按衛星廣播電視法第 19 條第 1 項規定,節目應維持完整性,並與廣告
區分。而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或境外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有同法第 37 條第 1
項各款之一情形,將處罰鍰,並通知限期改正。又該項第 1 款規定係以
違規播送行為為處罰對象,故每播送一次節目未與廣告區分之行為,即構
成一次違規行為,並為一次違反行政法上之義務之行為,而非以節目數作
為處罰對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1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701 號 |
|
要 旨: |
違反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定者,主管機關固得對土地或建築物所有權
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予以裁處。惟都市計畫法第 79 條第 1 項前段條文
所指之「勒令停止使用」,其性質僅係防止災害發生或擴大之預防性不利
處分,並非裁罰性不利處分。
|
12 |
裁判字號: |
104年判字第 228 號 |
|
要 旨: |
對於第一次違反建築法第 77 條第 1 項規定之人,應依同法第 91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科處罰鍰,並限期改善;若屆期未改善者,則依同項後段
規定,連續處罰,並限期停止其使用,兩者適用前提要件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3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1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96 條第 1 項第 2 款所謂「事實、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乃行政機關為處分時,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
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作成決定(亦即「主旨」)所由之依據。
|
14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357 號 |
|
要 旨: |
按食品業者對於油品銷售之完整流向,依照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辦法第
8 條第 1 項規定,負有完整提供之義務,且有應準備相關資料,供機關
查核之協力義務。次按食品業者於主管機關稽查時,非「拒不提供」或「
提供不實資料」,而是「未完整提供銷售流向資料」,即非食品安全衛生
管理法第 47 條第 11 款規範客體,而屬於同條第 10 款規避食品安全衛
生管理法所規定之查核之範疇。從而,主管機關再三稽查、查詢,業者始
分別陸續提供產品銷售之「局部資料」,此種再三阻礙主管機關了解產品
完整流向之行為,勢必延宕主管機關即時稽查其他下游業者,以致無法迅
速封存或命令下架,則認定業者此舉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47 條第
10 款所規定之「規避查核」之行為,於法並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5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27 號 |
|
要 旨: |
按貨輪泊靠漁港裝貨或卸貨,係以「停靠次數」為計算基準,一旦裝貨或
卸貨完成即離港,其泊靠行為即告完成,而為一行為。從而判決認定行為
人所有之貨輪於不同日期未經准許擅自進入漁港泊靠之行為係屬數行為,
主管機關得分別處罰,於法自無違誤。又主管機關起始即就貨輪未經准許
擅自進入漁港泊靠之行為為裁罰,且初始亦已通知行為人陳述意見,行為
人之後再為多次相同行為,其違規事實顯屬客觀清楚,主管機關以事實已
明確未再予行為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尚於法無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6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390 號 |
|
要 旨: |
公法上不當得利可分為一般公法上不當得利及特殊公法上不當得利。就一
般公法上不當得利(例如返還人民所繳罰鍰)事件言,國家並未受有何利
息利益,故無類推適用民法有關本於該利益更有所取得者並應返還及返還
不當得利時應附加利息等規定之必要與實益
|
17 |
裁判字號: |
107年判字第 91 號 |
|
要 旨: |
主管機關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第 11 條第 1 項第 6 款之規定,公告禁
止日本特定地區生產製造之食品輸入,該公告並非主管機關就法令規定所
稱「受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其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之不確定法律概念
為具體化解釋之行政規則。
|
18 |
裁判字號: |
109年上字第 1043 號 |
|
要 旨: |
人民參與行政程序,就行政法上義務之履行,類於私法上債務關係之履行
。人民由其使用人。人民由其使用人或委任代理人參與行政程序,擴大其
活動領域,享受使用使用人或代理人之利益,亦應負擔監督使用人或代理
人及一同遵守遵守相關法令規定之義務,並就使用人或代理人之故意行為
共同負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9 |
裁判字號: |
109年上字第 466 號 |
|
要 旨: |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27 條第 1 項第 2 款至第 4 款與第 6 條第 1
項第 3 款規定之各該作為義務內容互殊,彼此作用之具體效果不同,並
非行為人只要履行前者規定之作為義務,即足以達到後者規定作為義務之
履行效果,反之亦然。換言之,同法第 6 條第 1 項第 3 款明定雇主
應實施符合規定之防止危害之必要設施義務,與同法第 27 條第 1 項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原事業單位應盡工作之連繫與調整、工作場所之巡視
及對相關承攬事業間為安全衛生教育之指導及協助之義務,乃立法者為強
化勞動場所危害之預防,以保護工作者之安全及健康,而為雙重義務之制
度設計,以降低職業災害發生。準此,身兼雇主地位之事業單位雖已依同
法第 27 條第 1 項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履行其義務,但如勞動場所
關於防止電引起危害之設施猶未符合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 254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之標準者,仍不能認為其應依同法第 6 條第 1 項第
3 款規定之作為義務,已履行完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0 |
裁判字號: |
109年上字第 497 號 |
|
要 旨: |
勞動基準法第 32 條第 2 項有關延長工作時數上限,屬強制規定,非有
法定事由,雇主違反即構成同法第 79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之違法行
為。同條第 4 項固允許雇主遇有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具必要性時,
另得使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延長工作時間。惟此係延長工作時間之例
外規定,自應從嚴解釋,尤以事業出於商業目的之促銷活動,採取限制性
行銷策略,事前既經相當時日之策劃,活動亦非不得即時中止,基於保護
勞工健康權益,實無從認其符合上開規定之事變或突發事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1 |
裁判字號: |
109年上字第 537 號 |
|
要 旨: |
考量不同食品品項、廣告版本、傳播媒介及刊播日期,均係向民眾認知產
生多次危害,且廣告傳播媒介多元化,不同之電視頻道、電台頻道、報紙
版次、雜誌期數、網頁網址、車輛、文案張貼處所、傳單發送,係以不同
顧客群為訴求主體,並具不同閱聽族群,本質上與集合犯或營業犯係對違
規者之營業行為或反覆多數行為統合評價有間,自不得將多次違規廣告視
為同一違規行為論斷。故屬於不同品項之產品,或不同版本之廣告,或不
同刊播媒介之個數,或不同日之刊播之廣告,各具獨立性及構成要件完整
性,自非屬同一行為,若只論以一個違規行為或僅擇一裁罰,明顯有評價
不足之情形,自應分論併罰,方符健康食品管理法第 14 條與食品安全衛
生管理法第 28 條之規範目的,而無違背社會通念及遏止違規廣告之制裁
意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2 |
裁判字號: |
109年判字第 366 號 |
|
要 旨: |
職業安全衛生法係透過對於雇主、事業單位課予公法上義務之強制,達成
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之立法意旨,其中,關於事業單位
將其事業交付承攬者,除於同法第 26 條第 1 項規定課予事業單位應負
危害告知之一般義務外,倘若事業單位與各級承攬人分別僱用之勞工有共
同作業之情形,則原事業單位除負有前述危害告知之一般義務外,依同法
第 27 條第 1 項規定,並應負統合安全衛生管理之特別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3 |
裁判字號: |
112年上字第 65 號 |
|
要 旨: |
遠洋漁業條例第 13 條第 1 項第 11 款規定,不得捕撈、持有、轉載或
卸下、銷售禁捕魚種。該規定並非就漁船之整體營業行為作為規範對象,
而是禁止個別違規行為。漁船之從業人乃經營者所僱用,雙方間具有選任
、指揮、監督關係,經營者負有督促其從業人遵守海洋資源養護管理之相
關法令規範。若從業人有重大違規情事,其經營者應就該重大行為負責。
平滑白眼鮫及污斑白眼鮫均為瀕危物種,列入禁捕魚種予以管制,行為人
違法捕撈該物種,係違反遠洋漁業條例所列危害禁捕魚種等之重大違規行
為,應施予處罰及管制措施,以維護我國遠洋漁業之權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4 |
裁判字號: |
96年裁字第 3856 號 |
|
要 旨: |
同一樣式之廣告於數個不同之處所張貼,因污染地不同,具獨立性質,自
仍屬數次違規行為,依法應分別處罰,並無違反一行為不二罰之原則。又
依行政程序法第 7 條及第 10 條規定,行政處分須具合法性與目的性,
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限應遵守法律優越原則,並不得違背比例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5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571 號 |
|
要 旨: |
行政訴訟法第 238 條規定,對於高等行政法院之終局判決,除法律別有
規定外,得上訴於最高行政法院。於上訴審程序,不得為訴之變更、追加
或提起反訴。本件受處分人所提起之上訴,包含原審未為判決之部分,該
部分自非上訴法院所得審究之範圍。又提起確認之訴,應以原告有即受確
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為要件,本件受處分人提起確認之訴之對象實與使受
處分人發生撤職停役效果之令不同,即欠缺法律上之確認利益,原判決駁
回上訴人之訴,認事用法要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6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字第 1055 號 |
|
要 旨: |
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第 8 條第 1 項、第 2 項第 5 款規定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依同法第 2 條所掌理之事務,其中關於通訊傳播
業務之公告案、許可案及處分案之審議等具有相當重要性之事項,均應由
委員會議以合議制之決議行之,而不得授權內部單位或少數委員組成分組
會議為之。又該法第 9 條第 4 項規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基於專業
分工或行政效能之需要,就應由委員會議決議之法定職掌事項,得經委員
會議之決議,先行召開分組會議進行初審或預審,再提經委員會議審議決
定,始無悖於同法第 8 條第 1 項、第 2 項、第 9 條第 3 項之規
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7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字第 357 號 |
|
要 旨: |
「旅館」及「民宿」係屬以日或週為基礎,提供客房服務或渡假住宿服務
之「短期住宿服務業」,至以月或年為基礎,不提供住宿服務之住宅出租
,始歸入「不動產租售業」;另以不動產租賃方式經營,但提供旅遊、商
務、出差等不特定人以日或週之住宿或休息者,並收取費用事實,則仍屬
館業務之營業行為。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28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字第 56 號 |
|
要 旨: |
行為人之行為是否為一行為,必須就個案具體事實予以判斷,而非就某法
規與某法規之間之關聯為何,或就抽象事實,予以抽象之判斷。易言之,
非以自然意義的行為為出發點,須從行政法作為行為規範特性切入,行政
法既為行為規範,則行政法上之行為係以人民之外部行為為規範對象,其
內部意思為何則非所問,亦即同一樣式之廣告,於同一日在不同之頻道播
出,或於不同日期播出,自屬不同之違規行為,而每一次於電視上宣播均
向不同顧客群訴求,一次廣告即有其單一危害性產生,故應認為一次播送
廣告即為單一行為,七十三件廣告行為,依法應分別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9 |
裁判字號: |
100年簡字第 88 號 |
|
要 旨: |
按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第 20 條及第 21 條規定,係有關教育訓練
之場所及計畫皆採事前核備制,俾使主管機關能對該等教育訓練之進行採
事前審查及事後稽查之行政管理。該規則第 35 條第 3 款及第 8 款規
定,未於核備之訓練場所實施教育訓練,及未依訓練計畫內容實施情節重
大者,主管機關得依勞工安全衛生法第 36 條之 1 規定處以罰鍰,其規
範之目的皆在使對勞工施以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等能確實執行,若未經
報備之訓練場所實施教育訓練,及未依訓練計畫內容實施情節重大者,均
屬違法,應予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0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2 號 |
|
要 旨: |
按廠商因未依工程契約之本旨為給付,而嚴重違反契約義務,機關認定其
已符合政府採購法第 101 條第 1 項第 3 款擅自減省工料情節重大之
要件,固得依規定通知廠商刊登政府採購公報。惟廠商有同法第 101 條
第 1 項各款情形,依同法第 102 條第 3 項規定刊登政府採購公報,
即生同法第 103 條第 1 項所示於一定期間內不得參加投標或作為決標
對象或分包廠商之停權效果,為不利之處分,其中第 3 款,縱屬違反契
約義務之行為,既與公法上不利處分相連結,即被賦予公法上之意涵,係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予以不利處分,具有裁罰性,自屬行政罰,應
適用行政罰法第 27 條第 1 項所定 3 年裁處權時效。又因廠商違反行
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係發生於行政罰法施行之前,並未經裁處,依同法第
45 條第 1 項、第 2 項之規定,其仍有行政罰法規定之適用,至其裁
處權之時效,則自行政罰法施行之日起算 3 年,如已經逾越裁處行政罰
之時效,機關始通知廠商將依政府採購法第 101 條第 1 項第 3 款規
定刊登政府採購公報,於法顯有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1 |
裁判字號: |
101年訴字第 2019 號 |
|
要 旨: |
為避免社會大眾因欠缺醫療專業知識而誤信錯誤醫療消息,或者嘗試療效
不明之醫療方法,致使生命、健康遭受危害,醫療法第 84 條規定,非醫
療機構,不得為醫療廣告。同法第 104 條復規定,違反第 84 條規定為
醫療廣告者,處新臺幣 5 萬元以上 25 萬元以下罰鍰,俾禁止一般人利
用傳播媒體或以其他方法,刊登招徠醫療服務之廣告資訊。是以,行為人
非醫療機構,而在其設立之網址,刊登醫療廣告宣傳醫美診所提供之醫療
業務,招徠民眾付費接受該等醫美療程,自屬違反醫療法第 84 條規定,
主管機關依同法第 104 條規定,以原處分對行為人裁處罰鍰,即無違誤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2 |
裁判字號: |
101年簡字第 118 號 |
|
要 旨: |
菸酒管理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菸酒進口業者對於業者名稱、總機構
所在地…有變更者,應於變更之日起 15 日內,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並同時申請換發許可執照,係為掌握業者異動事項,維護菸酒業者秩序,
以健全菸酒管理,取得菸酒進口業許可執照之業者自負有於變更業者名稱
、總機構所在地之日起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及申請換發許可執照的義務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3 |
裁判字號: |
101年簡字第 62 號 |
|
要 旨: |
醫事檢驗師法第 30 條規定,醫事檢驗所不得以不正當方法,招攬業務,
其中所謂不正當方法,法律雖未設規定,但就該條之立法說明;並參以醫
事檢驗師法第 12 條第 2 項規定,可知指醫事檢驗師應在經主管機關核
准登記之醫事檢驗所執行業務,不得到醫事檢驗所以外之地點執行醫事檢
驗業務,而醫事檢驗所更不得假藉名義派員至事業單位招攬檢驗。又醫療
法第 61 條第 1 項與醫事檢驗師法第 30 條二者對於所謂不正當方法並
無明文規定,不正當方法乃為一不確定之法律概念,是否為不正當方法,
自應就具體事實認定之。基於醫療法與醫事檢驗師法皆屬對醫療行為規範
之法規,雖分屬不同法規,惟其規範內容類似,故關於醫事檢驗師法第
30 條不正當方法之規範內容,亦得以體系解釋類推適用醫療法之規範,
並包括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所列舉之不正當方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4 |
裁判字號: |
104年訴字第 1527 號 |
|
要 旨: |
行政指導之行政行為形式並不具有法律上之拘束力,即尚難謂可構成信賴
保護之信賴基礎。況行政指導如係以口頭為之者,其內容多不明確,也欠
缺紀錄跡證,與嚴謹之正式書面記載尚有不同,縱認其有信賴基礎存在,
其被信賴之程度從日常經驗法則判斷,亦不具社會經驗上之合理性。
|
35 |
裁判字號: |
104年訴字第 248 號 |
|
要 旨: |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47 條第 10 款所規定之「規避、妨礙或拒絕」等
行為態樣,就其文義固屬「積極」之作為態樣,但並未排除行為人亦得以
「消極」之不作為方式而達到相同之目的。原告提供油品銷售完整流向之
法定義務,應為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41 條第 1 項第 2 款所稱:「
……二、為前款查核或抽樣檢驗時,得要求前款場所之食品業者提供原料
或產品之來源及數量、作業、品保、販賣對象、金額、其他佐證資料、證
明或紀錄,並得查閱、扣留或複製之。……」及「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
辦法」第 8 條第 1 項之規定:「主管機關得要求業者出示相關文書、
表單、單據等書面資料或電磁紀錄,以供查閱。」原告既負有上述義務,
然其陸續提供油品銷售之「局部資料」而非「完整流向」,則其不作為之
評價即與積極之「規避、妨礙或拒絕」無異。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36 |
裁判字號: |
104年訴字第 868 號 |
|
要 旨: |
原處分所應記載事項中之「事實」,如未就違章行為之違反時間及違反地
點為明確之記載,致無法達可得確定之程度,得據以與其他行政處分為區
別,及判斷已否正確適用法律者,該項事實記載即不具備法定程式,屬具
有瑕疵之違法行政處分而應予撤銷。
|
37 |
裁判字號: |
104年簡上字第 63 號 |
|
要 旨: |
不同的日期所為之違法行為,性質上屬於可分割之數行為,並無就單一營
業行為按次連續處罰之問題,核與最高行政法院 98 年 11 月份第 2 次
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顯有不同,自不能予以援用,不應認為被上訴人 3
次違規行為因行政機關介入而區隔為 1 次違規行為;復以保全業法第
10 條及第 16 條並無按次連續處罰之規定,自無重複處罰之問題。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38 |
裁判字號: |
105年訴字第 395 號 |
|
要 旨: |
都市計畫法第 79 條第 1 項係以「作為」方式違反不作為義務;而消防
法第 15 條及第 42 條則係以「不作為」方式違反作為義務,足見兩者構
成要件不同,亦有各自達成之管制目的,此與行政罰法第 24 條第 1 項
以行為單一而違反數個規定之效果均為罰鍰者,故從其一重處罰已足達成
行政目的之情形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9 |
裁判字號: |
105年簡上字第 60 號 |
|
要 旨: |
當事人未依原水污染防治許可證登記內容操作營運之行為,而遭到裁罰,
與所屬污水處理廠設備是否正常、是否排放不符合國家放流水標準之放流
水、甚或歷年表現等情,均無關聯。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0 |
裁判字號: |
106年訴字第 1424 號 |
|
要 旨: |
行政機關可否針對某一期間的違規行為給予寬典?這涉及到法規執行的範
疇,若期間的選擇、內容的規畫沒有針對特定的情事或個體,而是一種普
遍性的處遇措施,就不會有「所採取之分類與規範目的達成之間(存有一
定程度之關聯性)」有差別待遇,而無違平等原則。寬典本身是有特定的
行政目的,不能以寬典與循常之間的差異,來論述比例原則,而是要以寬
典自身的內容,來觀察比例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1 |
裁判字號: |
106年訴字第 326 號 |
|
要 旨: |
按經營汽車運輸業者,依公路法第 37 條規定,本負有依法向主管機關申
請核准之作為義務;倘業者以不作為方式未履行作為義務,而經營汽車運
輸業,即構成違反公路法第 77 條第 2 項之違章,應依法裁處。次按一
事不二罰原則僅有在行為人以「一行為」違反行政法上之義務時,始有適
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2 |
裁判字號: |
107年簡上字第 20 號 |
|
要 旨: |
學說上所稱之「一行為不二罰原則」,係指對於人民同一違法行為,禁止
國家為二次以上之處罰而言。行政罰法第 24 條即係上開原則之具體立法
,而同法第 25 條則揭示數行為分別處罰原則。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而
應處罰鍰者,究竟應係從一重裁處,或分別處罰,即應視其行為個數決定
之。違反勞動基準法第 32 條第 2 項雇主延長工作時間限制之規定,與
未給付勞工延長工時之工資,違反勞動基準法第 24 條之規定;前者為「
禁止勞工加班逾時」不作為義務之違反,後者則係「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加
給」作為義務之違反,顯係兩個行為而違反兩個行政法上之義務,應依行
政罰法第 25 條規定,以併罰之方式裁處。
|
43 |
裁判字號: |
108年訴字第 1737 號 |
|
要 旨: |
聽證會之召開,在釐清案件事實、集思廣益、加強溝通,並提供人民直接
參與訂定行政決策與作成行政行為機會,於作成決定前給予當事人或利害
關係人及其他團體、個人參與行政程序機會,以防偏私、杜絕專斷,俾利
作成正確與妥適決定。
|
44 |
裁判字號: |
110年訴字第 173 號 |
|
要 旨: |
主管機關本於權責所訂定之裁罰準則,性質上係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之「
裁量性準則」行政規則,並非法律或自治條例,自無行政罰法第 5 條所
規定從新從輕原則之適用。
|
45 |
裁判字號: |
111年訴字第 512 號 |
|
要 旨: |
現代國家基於「有責任始有處罰」之原則,對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
,應以行為人主觀上有可非難性及可歸責性為前提。又裁處罰鍰,依行政
罰法第 8 條、第 18 條第 1 項規定,除依行政罰法規定之減輕或免除
及法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仍不得低於法定罰鍰之最低額,否則即有
裁量逾越之違法。復依新北市政府處理違反勞動基準法事件統一裁罰基準
附表第 19 項次規定,僱用人數一百人以上之事業,第一次違反勞動基準
法第 23 條第 2 項規定處 4 萬至 8 萬元罰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6 |
裁判字號: |
111年訴字第 6 號 |
|
要 旨: |
地方自治團體享有憲法所保障之地方自主組織權,為法律上具有自我負責
處理自己事務之獨立行政主體,可因地制宜自主規劃採取有效能之組織體
,遂行地方自治團體內部任務之分派及執行。臺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第
11 條及臺南市政府工務局組織規程第 3 條等組織法等規定,臺南市政
府基於地方政府之自主組織權及團體管轄權限,已將臺南市轄內建築管理
相關業務,劃歸其所屬一級機關即臺南市政府工務局管轄,其中臺南市政
府工務局組織規程第 3 條第 3、4 款規定,臺南市政府工務局對違建認
定具有事務管轄權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7 |
裁判字號: |
97年訴字第 737 號 |
|
要 旨: |
社會團體立案作業規定第 7 點第 2 款規定,社會團體之申請書表上記
載名稱、宗旨、任務、會員及發起人資格顯不相稱者,應認申請不合程式
而駁回之。本件行為人申請成立環境能源保護協會,然申請書上所載發起
人之學經歷顯與環境能源保護無關,行政機關駁回其申請,難謂於法無據
。行政機關嗣後函覆,於要求行為人補正申請立案條件後准許辦理立案登
記,即屬有利行為人之決定,且行政機關既未依據人民團體法第 55 條規
定廢止許可登記,即難謂對其權利或利益造成任何損害。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8 |
裁判字號: |
97年訴更一字第 96 號 |
|
要 旨: |
就罰鍰以外其他種類行政罰及沒入部分,參照行政罰法第 24 條規定,一
行為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而應處罰鍰者,依法定罰鍰額最高之規定
裁處。但裁處之額度,不得低於各該規定之罰鍰最低額。前項違反行政法
上義務行為,除應處罰鍰外,另有沒入或其他種類行政罰之處罰者,得依
該規定併為裁處。但其處罰種類相同,如從一重處罰已足以達成行政目的
者,不得重複裁處。一行為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及其他行政法上義務規定
而應受處罰,如已裁處拘留者,不再受罰鍰處罰。此即兼採併罰主義,揆
其立法意旨,乃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依所違反之規定,除罰鍰外,
另有沒入或其他種類行政罰之處罰時,因處罰之種類不同,自得採用不同
之處罰方式,以達行政目的,尚無違一事不二罰之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9 |
裁判字號: |
97年簡字第 133 號 |
|
要 旨: |
本件被告以原告分別在網路刊登食品廣告 5 則,廣告用語分別涉及誇張
、易生誤解。依被告原處分所載之原告違章事實,顯然非一行為違反食品
衛生管理法第 19 條第 1 項之規定,被告未分別處罰,與行政罰法第25
條規定之意旨有違;又被告原處分對於原告 5 次於網路刊登食品廣告內
容,何者屬「涉及誇張」;何者係「易生誤解」,就不同之違章態樣,亦
未予說明。本件原處分有上開違誤,訴願決定未予糾正,亦有未合。原告
指原處分及訴願決定違法,請求均予撤銷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處分及
訴願決定撤銷,由被告另為適法之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0 |
裁判字號: |
98年訴字第 204 號 |
|
要 旨: |
主管機關對於人民有行政法上之違章行為,所為課處罰鍰之書面處分,應
就行為人違章行為之事實予以明確正確記載,如違章行為人、日期、地點
及違章行為之情形等,對此其記載之內容,須達其要件已可得確定之程度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1 |
裁判字號: |
98年簡字第 478 號 |
|
要 旨: |
違法行政處分之轉換,係治癒違法行政處分所存在之瑕疵,使其轉換成合
法行政處分,該轉換而來之行政處分因無瑕疵,而得以維持;其法律性質
,基於法律安定及法律明確之要求,應認轉換為一種形成處分。
|
52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1002 號 |
|
要 旨: |
保險法第 146 條之 7 第 1 項、第 2 項規定,主管機關對於保險業
就同一人、同一關係人或同一關係企業之放款或其他交易得予限制;其限
額、其他交易之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前項所
稱同一人,指同一自然人或同一法人;同一關係人之範圍,包含本人、配
偶、二親等以內之血親及以本人或配偶為負責人之事業;同一關係企業之
範圍。故若以保險業向銀行買受土地,其交易金額已經超過上述限額,自
有不動產交易缺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3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1037 號 |
|
要 旨: |
若有任何人單獨或者與他人共同取得任一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超
過百分之十股份時,參照證券交易法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一項取得股份申報
事項要點第 6 點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若所持有股份數額與比例增、
減數量達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百分之一,依證券交易法法第 43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其所應進行之申報義務及公告義務,應繼續至單
獨或共同取得股份低於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百分之十為止。故若有符合
上述持股數額、比例之股東,未於其持股變動數量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
總額百分之十,且持股數額、比例變動逾百分之一者,未於 2 日內公告
,並向金管會辦理共同申報時,自有證券交易法第 178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之適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4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1504 號 |
|
要 旨: |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29 條規定,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學術研究機構
研究人員,由各該首長遴選合格人員,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聘任
,由此可知,各學術研究機關首長對於人員聘任具有實質決定權。倘學術
研究機關首長係屬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 2 條規定所稱之公職人員
,依據同法第 6 條、第 7 條等規定,其知有利益衝突者,應即自行迴
避,並不得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圖其本人或關係人之利益,
否則即須依據該法第 14 條規定予以處斷。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5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1524 號 |
|
要 旨: |
大分子玻尿酸雖為行政院衛生署核准為與藥事法之規定相符之醫療器材,
惟其核准之使用範圍僅限於小範圍、少量之臉部,未包含胸部等其他部位
;故以醫師在病患主動要求下,施打玻尿酸以調整胸型,此一醫療業務行
為雖未達違法之程度,但有悖於醫學學理及醫學倫理上之要求而不具正當
性應予避免之行為,屬業務上不正當行為,即醫師法第 25 條第 5 款規
定之情事,故主管機關自得依同法第 25 條之 1 第 1 項第 2 款、第
3 款之規定,予以停業 2 個月,並於 1 年內完成額外 10 小時之醫學
倫理與法律繼續教育訓練。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6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170 號 |
|
要 旨: |
電信法第 49 條第 1 項規定,為保障國家安全及維持電波秩序,製造、
輸入、設置或持有電信管制射頻器材者,須經交通部許可;其所製造、輸
入之電信管制射頻器材型號及數量,須報請交通部備查。又電信管制射頻
器材管理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1 款增訂經型式認證合格或符合性聲
明證明之低功率射頻電機,得免請領進口許可證,其立法目的在於引導相
關進口業者應盡量就大批分次進口低功率射頻器材完成「型式認證」,以
有效節省申請人及主管機關屢次辦理進口許可證之成本耗費,並提高貨物
通關效率,故放寬得以「型式認證合格」,取代屢次申請進口許可證,屬
電信法第 49 條第1 項及電信管制射頻器材管理辦法第 16 條規定之例外
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7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301 號 |
|
要 旨: |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第 26 條第 1 項規定,旅行業
違反第 5 條、第 13 條第 1 項、第 2 項、第 15 條、第 18 條第 1
項、第 22 條、第 23 條或第 24 條第 2 項規定者,每違規一次,由交
通部觀光局記點一點,按季計算。又該條項規範目的,在於藉課旅行業覈
實申報所接待大陸人民團體來臺資訊義務,以管制大陸人民來臺風險,故
而,點數累積在於量化風險控制,為該旅行業是否仍適當為大陸人民團體
來臺觀光業務辦理之評估;並非藉此量化旅行業未盡申報義務「惡性」,
而為應報處分。是以所申報錯誤團體數多寡,評估該旅行業是否應受管制
,切實防止該等無能負擔覈實申報義務旅行業辦理大陸地區人民來臺觀光
所可能產生風險發生或擴大,合於立法目的。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8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288 號 |
|
要 旨: |
肥料管理法第 5 條第 1 項、第 27 條第 1 項、第 33 條規定,肥料
非經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發給肥料登記證,不得製造、輸入或販賣。
違反第 5 條第 1 項規定而製造或輸入肥料者,處新台幣 10 萬元以上
50 萬元以下罰鍰。農戶或家庭自製之有機質肥料供自用無販賣行為者,
不適用本法規定。又該法立法目的係為健全肥料管理,維護肥料品質,以
維持地力、增進農業生產力及保護環境。是肥料製造、輸入或販賣,中央
主管機關將列入管理,人民須申請核准發給肥料登記證,方得為之,又為
顧及農戶或家庭,常有自行製造有機質肥料供自行使用,而無販賣予他人
之習慣及實際情形,即可不受管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9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484 號 |
|
要 旨: |
若以行為人從事化學品製造業,其所經營之二異氰酸甲苯廠,屬頗具規模
之毒性化學物質運作廠,本應積極預防事故發生,惟其不僅光氣密閉室未
裝設光氣遮斷裝置,緊急處理之鹼洗塔容量不足,洩漏時偵測器未正常操
作,且本次事故造成 40 人送醫,核已屬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作業要點第 4
點第 12 款所定估計 15 人以上傷害之重大災害,惟事故發生後,廠方延
遲 1 小時 51 分才通知主管機關,使主管機關無從掌握災情及時應變,
故以此次事故乃有別於一般事故之重大事故,如僅以裁量基準計算罰鍰額
度,顯然失衡,無法達到前引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之立法目的,乃處最高
罰鍰,此並未逾越法定裁量範圍,亦未違反比例原則、平等原則及行政自
我拘束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0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911 號 |
|
要 旨: |
證券交易法第 43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任何人單獨或與他人共同取得
任一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超過百分之十之股份者,應於取得後
10 日內,向主管機關申報其取得股份之目的、資金來源及主管機關所規
定應行申報之事項;申報事項如有變動時,並隨時補正之。故若以數行為
人與數公司共同取得公司持股,且該持股比例已達發行公司股份總額百分
之十時,自應向金管會進行申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1 |
裁判字號: |
99年簡字第 99 號 |
|
要 旨: |
廢棄物清理法第 67 條第 1 項固規定,對於違反本法之行為,民眾得敘
明事實或檢具證據資料,向所在地執行機關或主管機關檢舉,然該條項規
定並未賦予檢舉人得向主管機關請求對被檢舉人作成裁罰行政處分之公法
上權利,主管機關對於檢舉事項之答覆,對檢舉人而言僅屬觀念通知性質
,而非行政處分。準此,主管機關接獲檢舉後,是否對被檢舉人作成裁罰
處分,係屬行政機關之職權行使範圍,其對於同一人且多次有空間與時間
上之緊密關連之違規行為檢舉案件,視為法律上一行為而作成一次裁罰處
分,符合行政程序法第 7 條第 2 款規定之最小侵害性原則,從而發給
一次檢舉獎金與檢舉人並無違誤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