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行政訴訟法第 41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2169 號
  要  旨:
行政機關行使公權力,就特定具體之公法事件所為對外發生法律上效果之
單方行政行為,皆屬行政處分,不因其用語、形式以及是否有後續行為或
記載不得聲明不服之文字而有異。若行政機關以通知書名義製作,直接影
響人民權利義務關係,且實際上已對外發生效力者,如以仍有後續處分行
為,或載有不得提起訴願,而視其為非行政處分,自與憲法保障人民訴願
及訴訟權利之意旨不符。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796 號
  要  旨:
(一)行政訴訟法第 41 條固定規定,訴訟標的對於第三人及當事人一造
      必須合一確定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命該第三人參加訴訟。惟所規
      定之必要參加,係指於當事人起訴後必要參加之第三人須為參加,
      其訴訟始為合法。至類似必要共同訴訟,因不以共同訴訟人全體一
      同起訴或被訴為必要,行政法院自無依職權命未起訴或被訴之第三
      人參加訴訟之必要,並非屬行政訴訟法第 41 條所規範必要參加範
      疇。是以,遺產稅之納稅義務人,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6  條規定
      ,每一繼承人對同一遺產稅債務係各負全部之繳納義務,即成立連
      帶債務,遺產稅納稅義務之任何一人對關於遺產稅之處分,係各有
      獨立實施訴訟之權能,並無須一同起訴或一同被訴,不符合行政訴
      訟法第 41 條規定之訴訟標的對於第三人及當事人一造必須合一確
      定。
(二)遺產稅納稅義務人為 2  人以上者,於其中之納稅義務人有出面申
      報時,依行為時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 22 條第 1  項規定,
      固應視同全體已申報。惟未申報遺產稅之納稅義務人,實質上係未
      為遺產稅申報,因遺產稅納稅義務人負有應依法按期申報遺產稅之
      義務,原則上本即有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4 條所規定違章行為之故
      意或過失,是於適用同法施行細則第 22 條第 1  項視同全體已申
      報之有利納稅義務人規定下,為免權利義務之割裂,該已為之遺產
      稅申報是否合致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45 條規定之違章要件,包含已
      申報者之故意過失,於未申報之納稅義務人均應同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270 號
  要  旨:
依公司法第 12 條規定,公司之登記雖非生效要件,卻為對抗第三人之要
件,公司辦理增資於董事會決議發行新股之日,即已生效,如登記之內容
與事實明顯不符,除滋生股東之困擾及訟源外,且易損及主管機關登記之
公信力。是以,原處分依據行為人刑事確定判決所認定公司股東臨時會及
董事會議事錄係偽造文書之犯罪事實撤銷系爭相關登記事項,乃對外直接
發生公法上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處分,自屬行政訴訟審判範圍。當事人提
起撤銷訴訟,一經勝訴確定,即為具有對世效力之形成判決,原處分溯及
失效,依行政訴訟法第 215  條規定,當事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均受其拘
束,原處分一經撤銷,公司之公司登記自有回復增資登記之可能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353 號
  要  旨:
土地徵收在於為需地機關取得其必需之土地所有權,從而使原土地所有權
及土地上其他一切權利,概歸消滅,即土地徵收所取得之權利為原始取得
,徵收完成後,所有附著於被徵收土地之一切權利,不以土地所有權為限
,尚包括其他相關權利在內,均歸於消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209 號
  要  旨:
所謂不能回復原狀,指法律上及事實上均為不能而言。如人民因處分之撤
銷而有可回復之法律上利益時,應許其請求回復原狀,以除去包含該執行
上之事實措施在內之不法結果;倘撤銷訴訟進行中,原處分已執行而無回
復原狀可能或已消滅者,於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時,行政法
院得依聲請,確認該行政處分為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361 號
  要  旨:
行政法院認定事實應憑調查所得之證據,就證據與事實之關聯性如何,其
證明力之有無,形成心證之理由,記明於判決理由項下。如未說明所憑證
據足供證明事實之心證理由,或就當事人提出之證據摒棄不採,又未說明
不採之理由,其判決即屬判決不備理由,當然違背法令。此外,訴訟標的
對於第三人及當事人一造必須合一確定,指當事人主張之實體法上法律關
係,對於第三人及當事人一造間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具有同一性,須合一
確定。則該第三人得請求參加訴訟,行政法院亦應依職權命該第三人參加
訴訟;倘行政法院未依該第三人之聲請參加訴訟,亦未依職權裁定命其參
加訴訟,所為訴訟程序即有欠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537 號
  要  旨:
著作權專責機關依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 25 條第 6  項規定就使用報酬
率為審議決定者,該處分之相對人應為申請審議之利用人及制定使用報酬
率之集管團體,而不包括未申請審議之利用人,亦不得僅因利用型態相同
,即謂其他集管團體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影響,而應通知渠等陳述意
見。

8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538 號
  要  旨:
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第 25 條第 2  項之規定,為行政程序法第 102
條之特別規定。故主管機關已用書面通知已申請審議之利用人及訂定使用
報酬率之參加人陳述意見,並透過網站公告通知其他同一型態之利用人參
與程序及陳述意見,即已依法踐行通知行政處分相對人陳述意見之義務

9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12 號
  要  旨:
主管機關為進行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之審議而通知利害關係
人時,若受通知之更新單元範圍內土地所有權人已死亡,且未對其繼承人
為通知時,因已影響繼承人之程序參與,固有瑕疵;然若受影響之繼承人
於公聽會得為之意見陳述,於其後仍得陳述意見,而受主管機關之斟酌時
,該項欠缺應認已為補正

10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237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19  條第 2  款作為授益處分受益人之信賴不值得保護事
由,縱處分機關對申請事項有實質審查權限及義務,惟授益處分受益人對
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如影響處分機關調查證據認定
事實之結果,致處分機關據以作成違法授益處分,仍有其適用

11 裁判字號: 108年上字第 882 號
  要  旨:
擔保人原與公法債務無關,惟於簽署擔保書後,該擔保人對於原尚未執行
完畢之公法上債務自願擔保一定之責任,而執行機關則藉該擔保書之簽署
,使公法債權獲一定之擔保,且憑擔保書逕就擔保人之財產執行,故擔保
書與一般對義務人之執行名義有別。此外,行政程序法第 140  條第 1
項規定之適用範圍,僅限於處分契約(直接對第三人權利或法律上利益發
生形成效果者)或第三人負擔契約(約定由第三人對他方為給付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11年上字第 163 號
  要  旨:
一、民法第 244  條規定於民國 18 年 11 月 22 日立法理由載明:「謹
    按債務人之法律行為,有害於債權人之權利時,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
    銷其行為,以保護其權利……。」自文義而言,解釋上可包括債務人
    所為之私法上法律行為及公法上法律行為,如此解釋,並未逸出法條
    文義可能範圍內。況本規定之立法目的,在防止債務人於債之關係成
    立後,以詐害行為減少其財產致害及債權受清償,以保護債權。徵諸
    實際,債之關係成立後,債務人所為有害債權之法律行為,除私法上
    法律行為(不問契約行為或單獨行為,如贈與、買賣、保證,遺贈捐
    助、債務免除等均屬之)外,實際上亦可能兼及公法上法律行為(如
    與行政機關簽訂行政契約而負擔債務)。兩者均可能減少債務人財產
    致害及債權受清償。此時,倘認債權人僅得撤銷債務人所為之私法上
    法律行為,而不及於公法上法律行為,非旦悖於實情,亦將造成債權
    保障之漏洞,有違立法目的。再者,觀諸債務人在公法債之關係成立
    後,以詐害行為減少其財產致害及債權受清償時,公法債權人得否援
    用民法第 244  條規定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所為有害公法債權受清償
    之詐害行為?93  年 5  月 5  日修正施行之關稅法於第 48 條第 
    4 項規定:「民法第 242  條至第 244  條規定,於關稅之徵收準用
    之。」稅捐稽徵法於 110  年 12 月 17 日修正施行增訂第 24 條第
    5 項規定:「關於稅捐之徵收,準用民法第 242  條至第 245  條、
    信託法第 6  條及第 7  條規定。」有關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所為有害
    債權之行為,得聲請法院予以撤銷之權利,上揭立法已明文稅捐稽徵
    機關因保全稅捐債權(公法債權)得聲請民事法院撤銷債務人所為私
    法詐害行為,則於債務人所為公法上法律行為,害及私法債權受清償
    時,自應承認私法債權人得「直接適用」本條規定聲請法院撤銷債務
    人所為公法上法律行為,以符體系正義及衡平原則。
二、當事人所爭訟具體個案,究為私法爭議或公法爭議,乃法院應依職權
    調查事項,除參酌當事人聲明及主張外,仍應就具體爭議或事件之本
    質,作為核心之判斷基礎,決定最適之審判法院。又民法第 244  條
    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之債權人撤銷權,僅明文債權人得聲請「法
    院」撤銷之,並未限制債權人僅得向民事法院起訴。且依上揭稅捐稽
    徵法 110  年 12 月 17 日修正施行增訂第 24 條第 5  項規定之立
    法意旨,並非以行使撤銷權主體之稅捐公法債權屬性,定其審判權歸
    屬,而係以撤銷之客體即債務人所為私法詐害行為屬性,定其審判法
    院。因此,倘爭議或事件本質屬於公法之爭議,自應容許債權人得向
    行政法院起訴請求撤銷該公法上法律行為。

13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1239 號
  要  旨:
行政法院認為撤銷訴訟之結果,第三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損害者,
得依職權命其獨立參加訴訟,並得因該第三人之聲請,裁定允許其參加;
上開規定於其他訴訟準用之。行政訴訟法第 42 條第 1  項、第 3  項定
有明文。又訴訟當事人謂原告、被告及依第 41 條與第 42 條參加訴訟之
人。行政訴訟法第 23 條亦定有明文。足見依行政訴訟法第 42 條而參加
訴訟者,因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會因訴訟之結果而直接受到影響,為判決
效力所及,故係居於當事人之地位而為訴訟行為,包括不服原判決而提起
上訴,與同法第 44 條所規定僅輔助一造而為訴訟行為之輔助參加人不同
。本件上訴人○○資訊公司於原審主要係起訴請求撤銷原處分有關公告○
○聯盟(○○電收公司之前身)為本件 BOT  案最優申請人部分,及命上
訴人高公局作成由○○資訊公司遞補為本件最優申請人之處分等語,原審
乃認如判決結果為○○資訊公司勝訴,○○電收公司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
將受影響,爰依行政訴訟法第 42 條第 1  項規定,依職權裁定命○○電
收公司獨立參加本件訴訟。原判決既撤銷原處分有關公告○○聯盟為本件
BOT 案最優申請人部分,即直接不利於參加人○○電收公司之權利,○○
電收公司自得本於訴訟當事人之地位,提起上訴。○○資訊公司上訴答辯
意旨主張○○電收公司於原審雖係以利害關係人之身份參加訴訟,但仍係
輔助被告機關高公局之性質,不得獨立作為「上訴人」,對原審判決提起
上訴云云,容有誤解。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1、111 條(94.12.28) 
          行政訴訟法 第 23、41、42、44、98、255 條(87.10.28)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第 5、42、43、44、45 條
          (90.10.31)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甄審委員會組織及評審辦法第 4、5、13 條
          (94.12.23)

14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213 號
  要  旨:
提起行政訴訟,得於同一程序中,合併請求損害賠償或其他財產上給付。
此為行政訴訟法第 7  條所明定,該規定所稱之「行政訴訟」,並不限於
撤銷訴訟及課予義務訴訟,尚包括一般給付訴訟。惟該合併提起之損害賠
償如係國家賠償訴訟,則必須是基於與該行政訴訟同一原因事實,始得提
起。此際,如該行政訴訟因有行政訴訟法第 107  條第 1  項第 2  款至
第 10 款情形而不合法經駁回者,該國家賠償訴訟部分則不合法一併駁回
。本件原判決關於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請求部分,並無違背法令之情形
,上訴意旨求予廢棄,此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原判決關於上訴人
先位聲明請求被上訴人給付 17,405,635 元,則有適用法規及不適用法規
不當之違背法令事由,其或為上訴意旨所指摘,或為本院依職權調查所得
,上訴人求予廢棄,此部分為有理由,應予廢棄。另原判決關於備位聲明
部分,即請求被上訴人作成返還及給付共 17,405,635 元行政處分及其遲
延利息部分,係以上開先位聲明無理由為條件,始得為判決,原判決關於
先位聲明部分既遭廢棄,就備位聲明之判決部分,亦應一併廢棄。因廢棄
部分,上訴人之請求有無理由,尚須由原審法院調查事實,自應發回原審
法院更為審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5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1521 號
  要  旨:
公司法第 164  條規定,記名股票,由股票持有人以背書轉讓之,並應將
受讓人之姓名或名稱記載於股票。無記名股票,得以交付轉讓之。本件於
系爭公司股票差異部分,按該條規定,記名股票,由股票持有人以背書轉
讓之,此所謂股票持有人,應包括股票名義人,及因背書而取得股票之人
,又背書為記名股票轉讓之唯一方式,只須背書轉讓,受讓人即為股票之
合法持有人,因此記名股票在未過戶以前,可由該股票持有人更背書轉讓
他人。最高法院 60 年度台上字第 817  號著有判例,依其意旨,背書為
公司記名股票轉讓之唯一方式,而交付保管占有,依法不生公司記名股票
轉讓之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947 號
  要  旨:
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地區安全及輔導條例第 14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本
條例適用地區之未登記土地,因軍事原因喪失占有者,原土地所有權人或
合於民法規定時效完成取得請求登記所有權之人或其繼承人,得檢具權利
證明文件或經土地四鄰證明,申請為土地所有權之登記。本件上訴人於
94 年  7  月 13 日以時效取得為由,向被上訴人申請將系爭土地登記為
所有人,而系爭土地於上訴人申請時之現況,為「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
理局馬祖處理中心」(靖盧)(現已改稱「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連江收
容所」)所使用,被上訴人因而認上訴人於申請時對系爭土地已無事實上
管領力等情,為原審所確定之事實。又上訴人之被繼承人於 83 年 4  月
6 日以未登記土地測量為複丈原因,向被上訴人申請土地測量,而當時安
輔條例第 14 條之 1  尚未施行,顯然上訴人並非依安輔條例第 14 條之
1 第 2  項之規定,申請為土地所有權之登記甚明,安輔條例上該規定雖
於上訴人申請土地測量期間施行,然上訴人既未改依安輔條例上該規定為
請求,被上訴人自無從依安輔條例之規定為審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234 號
  要  旨:
參照公司研究與發展及人才培訓支出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第 2  條第 1  項
第 9  款規定,所稱研究與發展之支出,包括公司為研究新產品或新技術
、改進生產技術、改進提供勞務技術及改善製程所支出之其他經中央目的
事業主管機關及財政部專案認定屬研究與發展之支出列費用。是稅捐稽徵
機關於核定公司依投資抵減辦法申報之抵減稅額時,如對公司申報之支出
內容或相關事項有疑義,洽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協助認定時,係屬機
關間之職務協助,並非將所洽請事項之最終認定權,移轉予各中央目的事
業主管機關。又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公司所提研究計畫及報告或研究
計畫及紀錄,關於是否屬研究與發展範圍之認定,係供稅捐稽徵機關參酌
,而非拘束稅捐稽徵機關。本件上訴人申報之研究發展費用,是否屬於該
辦法第 2  條之研究發展範疇,而得予抵減該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稅額,
認定機關為被上訴人,並非工業局。上訴意旨主張工業局 95 年 10 月
11  日函具有仲裁鑑定之性質,應有拘束兩造之效力,得以作為法院解決
紛爭之依據,而指摘原判決未糾正被上訴人事後反悔重新認定事實,所造
成之程序不利益,有行政訴訟法第 243  條第 1  項判決不適用行政程序
法第 41 條等法規之違背法令事由云云,並不足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258 號
  要  旨:
按公司法第 9  條第 4  項之「偽造、變造」,依文義解釋不應包含刑法
第 213  條至第 215  條之「無形偽造」,且用「無形偽造」文件申請之
公司登記,有時並無加以撤銷之絕對必要,立法者既未明示「無形偽造」
亦屬應撤銷登記之範圍,即應將文義解釋視為立法者之選擇,加以尊重,
並容認不實文書所申請之登記事項繼續存在。又政府採購法中之「偽造」
縱包含無形偽造,惟政府採購法規範之對象、目的,與公司法不同,尚難
憑此逕認公司法第 9  條第 4  項規定亦應為同一解釋。次按主管機關對
於「行為人有無偽造、變造文書」之點,固無實質之認定權限,然就「公
司法第 9  條第 4  項之偽造、變造,是否包括刑法第 210  條、第 215
條之罪」撤銷登記之構成要件,仍應依職權審酌,並作成撤銷登記與否之
裁量。再者,股東一人可否構成有效決議,乃民事法上「決議是否有效」
之問題,各界見解不一,公司董事並非法律專家,其主觀上認定可以「指
派書、委託書」方式,合法地委由一人開會,尚難謂其具有業務登記不實
之「不法犯意」,自難謂其有故意犯刑法第 210  條、第 215  條之犯行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