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相關裁判
|
1 |
裁判字號: |
100年判字第 1927 號 |
|
要 旨: |
主辦機關將促參案件之公告甄審作業及投資契約簽訂等相關事項委託民間
辦理,該民間執行機構並不因被授權而成為該促參案之主辦機關,主辦機
關之本質亦不因授權辦理受有影響,甚或變更為上級機關。
|
2 |
裁判字號: |
101年判字第 41 號 |
|
要 旨: |
依都市計畫法所實行之公開展覽及說明會,固然具有土地徵收條例所定之
公聽會或說明會之陳述意見功能,惟此一公開展覽及說明會倘非於最近一
次通盤檢討期間內所為者,仍難謂其具有取代公聽會之功能。
|
3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743 號 |
|
要 旨: |
按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規範之情況判決,係在於避免撤銷原屬違法之行
政處分後,將對公益造成損害所致。故就收回被徵收土地案件而言,法院
為情況判決所應審酌者,在於被徵收人收回徵收之土地,應考量將對公益
有何重大損害,並就人民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等一切情
事,綜合衡量比較公私利益,而為判斷。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裁判字號: |
103年判字第 167 號 |
|
要 旨: |
按機關辦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作業注意事項第 16 點規定「主辦
機關應明定最後疏處期限」,在此所謂「疏處」,意指疏通調處,因促參
案件之疏處,尤涉及公共建設之推動,倘非由行使公權力之主辦機關出面
為之,而任令攸關自身利害之民間投資機構進行,實難令人信服,故「疏
處」工作乃主辦機關的固有義務,不因民間的參與或承諾而免除。是對於
屬鄰避設施或位於生態及環境敏感地區案件,縱令民間申請人承諾負擔「
疏處」工作,主辦機關仍負有疏處義務,並應與民間申請人共同為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裁判字號: |
103年判字第 591 號 |
|
要 旨: |
排水設施範圍內為施設、改建、修復或拆除建造物、排注廢污水等行為,
應經水利主管機關即水利署之許可始得為之;另於森林內興修其他工程者
,需經主管機關實地勘查同意。而行政處分是否合法,應依行政機關為處
分當時所認定之事實及法規範為判斷基準,不得以事後發生之事實狀態回
推判斷。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 |
裁判字號: |
104年判字第 209 號 |
|
要 旨: |
所謂不能回復原狀,指法律上及事實上均為不能而言。如人民因處分之撤
銷而有可回復之法律上利益時,應許其請求回復原狀,以除去包含該執行
上之事實措施在內之不法結果;倘撤銷訴訟進行中,原處分已執行而無回
復原狀可能或已消滅者,於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時,行政法
院得依聲請,確認該行政處分為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7 |
裁判字號: |
104年判字第 437 號 |
|
要 旨: |
地方主管機關為因應高鐵車站特定區未來用地需求及周邊地區整體發展需
要而新訂都市計畫,雖具有公益性,然徵收核准機關於審查時,仍應對於
以徵收手段取得需用地,確認因興辦公益事業所造成之損害與欲達成目的
之利益並無顯失均衡之情形,作為徵收是否合比例原則之判斷。
|
8 |
裁判字號: |
104年判字第 85 號 |
|
要 旨: |
需用土地人原則上於補償費發給完竣或核定發給抵價地後,始得進入被徵
收土地內工作,而原土地所有權人亦於此時喪失被徵收土地之使用權。故
應就個案為整體之觀察,判斷被徵收土地係何時「開始使用」闢為公用財
產。因此,未依核准計畫使用土地,因其收回於公益有重大損害,行政法
院始為情況判決,所指「開始使用時」,即應整體觀察需用土地人自何時
起將土地改變供其他用途使用,作為認定補償相當金額之依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9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322 號 |
|
要 旨: |
土地徵收機關對於因否准原土地所有人以原徵收價格收回原徵收土地所為
之補償,性質上亦相當於土地徵收補償費。此類土地所有人因土地被徵收
所受領之補償費,係因公權力之作用致喪失土地所有權之對價,並非不當
得利,其因此所受領之補償費所滋生之利息,乃其對原所有土地可得收益
之變形,自亦非不當得利所生之孳息,並無所謂應與不當得利一併返還之
問題。此外,原土地所有人既得以原徵收價額買回被徵收土地,則在准許
其以原徵收價額買回土地時,並無明文除原徵收價額外,原土地所有人仍
須加計利息一併支付,始得買回原徵收之土地,足見在補發補償金之場合
,並無和除原土地所有人原收取之補償金所生利息之必要。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0 |
裁判字號: |
105年判字第 380 號 |
|
要 旨: |
行政機關作成判斷時附有作成結論之理由,可以在法院降低對行政機關判斷
餘地審查密度之同時,擔保行政機關判斷之正確性。苟行政機關進行判斷僅
有結論而無理由,法院根本無從審查該判斷有無上開例示或其他恣意違法情
事,自應認行政機關之判斷出於恣意濫用而違法。
|
11 |
裁判字號: |
108年判字第 45 號 |
|
要 旨: |
法院如未說明所憑證據足供證明事實之心證理由,或就當事人提出之證據
摒棄不採,又未說明不採之理由,或其調查證據未臻完備,不足以判斷事
實之真偽,均構成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如認定事實與所憑證據內容不相
適合,為違反證據法則;所述理由自相矛盾,則屬判決理由矛盾。此外,
原判決雖認原處分為違法,然未依職權詳加調查認定原處分是否具有行政
訴訟法第 198 條第 1 項之要件而衡量應否做成情況判決,雖當事人於
原審對此未為主張,然此為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如未就此部分依職
權為調查,並於判決理由中詳為說明,自有應調查事項未為調查之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2 |
裁判字號: |
109年判字第 359 號 |
|
要 旨: |
地價及標準地價評議委員會所為重劃前後地價之評定,係重劃會提出計算
負擔總計表送請主管機關核定之中間程序行為,因相關法令並無得對地評
會所為重劃前後地價之評定單獨聲明不服之規定,故就此多階段行政行為
,有所不服,僅得對終局之行政行為予以救濟,並對中間程序行為,一併
予審查。
|
13 |
裁判字號: |
109年判字第 95 號 |
|
要 旨: |
有關廢棄物清理法之釋示權限為環保中央主管機關之職權,地方主管機關
僅對廢棄物清理法自治法規享有釋示權。中央主管機關作成之釋示屬於行
政規則,對內具有拘束下級地方主管機關之效力,如經對外發布,基於行
政自我拘束原則得以作為人民遵循而有所作為之依據。
|
14 |
裁判字號: |
110年上字第 173 號 |
|
要 旨: |
行政調查所得證據資料之證明力如何並無如民事訴訟法第 355 條第 1
項文書,依其程式及意旨得認作公文書者,推定為真正等相關規定,大都
即依行政程序法第 43 條所揭示之一般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予以認定,而
經過刑事偵審程序取得之證據內容,可能會有較高之證明力,惟仍視其情
形而定。緩起訴制度之作用,非在確認刑罰權之存在,而係為終止刑罰權
而設。採購機關不應卸怠自己之行政調查義務,徒憑緩起訴處分書之記載
,作為認定廠商是否影響採購公正之行為之事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5 |
裁判字號: |
92年判字第 1733 號 |
|
要 旨: |
按外觀行為之一致性,並非以調漲後價格完全相同為必要條件,得綜合各
項客觀市場資料,如漲價時間相近、漲價幅度或金額為相同或類似等客觀
市場資料加以判斷,上訴人與長○公司對於月繳、季繳、半年繳及年繳戶
之個別收視戶之收視費基準價格均相同,縱大樓集體收視戶因議價能力有
別,致實際收費價格容有些微差異存在,亦不影響一致性調漲行為之認定
。
|
16 |
裁判字號: |
95年判字第 1979 號 |
|
要 旨: |
汽車牌照之核發兼具授與人民可駕駛車輛於道路,確認車輛主體歸屬之權
利,自具有授益處分性質無疑。
|
17 |
裁判字號: |
95年判字第 383 號 |
|
要 旨: |
協議價購程序即在盡溫和手段以取得公用所需土地,避免強制剝奪人民所
有權,達成最小損害之原則,未踐行協議價購程序而為土地徵收,自非適
法。此外,徵收程序中已由需用土地人給予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陳
述意見之機會,核准徵收機關於為核准徵收之處分前自無依行政程序法第
102 條規定重複踐行之必要。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18 |
裁判字號: |
95年判字第 440 號 |
|
要 旨: |
政府採購法第 85 條係規範招標機關,就審議判斷指明原採購行為違反法
令,或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於審議判斷中建議招標機關處置方式,應如何
處置之規定,並未賦予申訴廠商得依該規定請求招標機關應為如何處置之
公法上請求權。行政訴訟法第 5 條所規定之課予義務訴訟乃以對於行政
機關享有請求作成行政處分的法律上請求權為前提。
|
19 |
裁判字號: |
96年判字第 1601 號 |
|
要 旨: |
(一)行政處分相對人以外之利害關係第三人,認為行政處分違法損害其
權利或利益,固得…提起訴願及撤銷訴訟。至是否為利害關係第三
人,觀諸本院 75 年判字第 362 號判例:「因不服中央或地方機
關之行政處分而循訴願或行政訴訟程序謀求救濟之人,依現有之解
釋判例,固包括利害關係人而非專以受處分人為限,所謂利害關係
乃指法律上之利害關係而言…」,可知須因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到
侵害之人,始能以利害關係第三人資格就他人之行政處分提起撤銷
之訴。茲所謂「法律上利害關係」之判斷,係以「新保護規範理論
」為界定利害關係第三人範圍之基準。如法律已明確規定特定人得
享有權利,或對符合法定條件而可得特定之人,授予向行政主體或
國家機關為一定作為之請求權者,其規範目的在於保障個人權益,
固無疑義;如法律雖係為公共利益或一般國民福祉而設之規定,但
就法律之整體結構、適用對象、所欲產生之規範效果及社會發展因
素等綜合判斷,可得知亦有保障特定人之意旨時,即應許其依法請
求救濟,此觀司法院釋字第 469 號解釋理由書自明。準此,非處
分相對人起訴主張其所受侵害者,若可藉由新保護規範理論判斷為
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可認為具有訴訟權能,而得透過行政
訴訟請求救濟;惟另按「訴願法所謂行政處分,係指官署對人民所
為之單方行政行為,而發生具體的法律效果,且以該項處分損害其
現實之權利或利益者為限。若恐將來有損害之發生而預行請求行政
救濟,則非法之所許。」復經本院著有 59 年判字第 211 號判例
可參。本件原判決略以:由新保護規範理論觀之,環評法第 8 條
之規定,應有保障開發行為所在地當地居民生命權、身體權、財產
權益不因開發行為而遭受顯著不利影響之規範意旨存在,而非純粹
以保護抽象之環境利益(公共利益)為目的,應屬「保護規範」。
(二)行政法院受理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雖屬違法,但其撤銷或
變更於公益有重大損害,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
法及其他一切情事,認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顯與公益相違背
時,始得依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規定為情況判決…原審顯僅考量
撤銷原違法處分將使已實施之工程拆除所耗費之成本因素,而得標
廠商為取得土地及興建工程已支出之金額,似僅係該廠商之私人成
本,與社會成本有何關連,未據敘明得心證之理由,已嫌疏漏。至
於其是否得依國家賠償法請求賠償,並非行政法院為情況判決時所
應考慮之項目,否則豈非違法行政處分皆可「就地合法」?況依行
政訴訟法第 198 條規定,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為情況判決之要件
為:(1) 原處分或決定違法,(2) 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
於公益有重大損害,(3) 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
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事,得駁回原告之訴,以免撒銷或變更原處
分,致顯與公益相違背。是以本件垃圾焚化廠有無興建必要?效益
如何?如僅為撤銷判決,是否於公益有重大損害?本件公益為何?
又公益如有損害,上訴人等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
一切情事,公私利益予以綜合衡量比較為撤銷判決是否與公益相違
背?攸關本件應否為情況判決,原審未予研求,亦欠允當。
|
20 |
裁判字號: |
96年判字第 1604 號 |
|
要 旨: |
「行政法院受理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雖屬違法,但其撤銷或變更
於公益有重大損害,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
切情事,認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顯與公益相違背時,得駁回原告之
訴。」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則行政法院於依本條規
定作成判決前,自須就原告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
事,與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是否顯與公益相違背等事實,詳予調查
認定,否則即有應調查事項未為調查之違法。
|
21 |
裁判字號: |
98年判字第 1173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110 條第 3 項規定,行政處分未經撤銷、廢止,或未因
其他事由而失效者,其效力繼續存在。無效之行政處分自始不生效力。本
件指定建築線係核發建造執照之法定要件之一,其為行政處分。依原判決
認定之事實,上訴人於 91 年 12 月 24 日向被上訴人申請指定建築線,
被上訴人於 92 年 1 月 27 日予以指定本件建築線,則此指定建築線處
分在未經有權機關撤銷、廢止或因其他事由失其效力前,其效力繼續存在
。又嘉義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第 4 條對該條例所稱「現有巷道」規定,
結合第 5 條面臨現有巷道之基地,其建築線指定規定,係關於現有巷道
指定建築線之規定,而非關於核發建造執照之規定。上訴人捐贈系爭
1110 地號土地予被上訴人,是否符合該條例第 1 項第 3 款要件而成
為「現有巷道」,而得據以指定建築線,固關係上開被上訴人指定建築線
處分之效力,但該指定建築線處分,在經撤銷、廢止或因其他事由失其效
力前,其效力繼續存在。原判決認在撤銷指定建築線處分前,得先否准上
訴人本件建築執照之核發,適用法規亦有不當。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2 |
裁判字號: |
98年判字第 1211 號 |
|
要 旨: |
行政訴訟法第 125 條規定,行政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事實關係,不受當事
人主張之拘束。審判長應注意使當事人得為事實上及法律上適當完全之辯
論。審判長應向當事人發問或告知,令其陳述事實、聲明證據,或為必要
之聲明及陳述;其所聲明或陳述有不明瞭或不完足者,應令其敘明時或補
充之。陪席法官告明審判長後,得向當事人發問或告知。是以本件系爭車
輛之電腦車籍資料畫面之「禁動狀態」註記「涉嫌偽造證件矇領牌照」,
是由何監理機關於何時出於何原因為註記,尚有不明,對上訴人上開註銷
註記並取消禁止異動登記管制申請,被上訴人有無事務管轄權,亦有再行
調查之必要,原審此部分並未盡調查之能事。原判決關於此部分亦有不適
用行政訴訟法第 125 條規定不當。再上開系爭車輛之電腦車籍資料畫面
之「禁動狀態」註記「涉嫌偽造證件矇領牌照」,既是出於何原因為記載
,事實尚有不明,即無從判斷該註記是否為行政程序法第 174 條所稱之
行政程序中所為之決定或處置。因此,原判決關於先位聲明部分,判決有
適用法規、不適用法規不當及違反證據法則之違背法令事由,其或為上訴
人上訴意旨所指摘,或為本院依職權調查所得,是上訴人求予廢棄,為有
理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3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1276 號 |
|
要 旨: |
撤銷或變更違法原處分,是否於公益有重大損害,事實審行政法院應依職
權查明認定。如經查明確有此情形,即應依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規定辦
理,庶能維護公益。然情況判決屬例外規定,宜審慎為之,如違法之行政
處分之撤銷,尚未達與公益相違背,自不宜作成情況判決,以符法制。本
件張平岳等人所共有系爭土地上所建之電塔,參加人已取得該土地分管人
張金池等人 79 年 12 月間之切結書及土地使用同意書,經彼等同意進入
系爭土地施工,80 年 6 月間興建電塔完成,迄今作供電之使用已達
10 餘年,即便內政部為重新徵收,何以對供電之使用發生影響,又該電
塔設立是否即無取代處所,有無造成對公益重大損失?原審泛稱對於大臺
中地區民生及工業用電,有莫大利益,此為眾所周知之事實云云,惟未見
其詳述得心證之理由,此攸關本件是否符合情況判決之適用,尚待查明。
參考法條: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87 年 10 月 28 日公布)
|
24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199 號 |
|
要 旨: |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 48 條第 1 項規定,山坡地範圍內各使用分
區土地申請變更編定,其非為開發建築者,屬依水土保持法相關規定應擬
具水土保持計畫,應另檢附水土保持機關核發之水土保持完工證明書;其
為開發建築者,應另檢附主管建築機關核發之雜項工程完工查驗合格證明
文件,依其開發計畫之土地使用性質,申請變更編定為允許之使用地。本
件系爭土地編定為山坡地保育區農牧用地,並非容許作為交通設施之道路
使用,需用土地人徵收作為道路使用,揆諸前開規定及說明,原審認本件
需用土地人徵收土地,因所徵收之土地非所興辦事業得容許使用,即應於
徵收土地計畫書請求徵收核准機關一併核准徵收及變更編定,俟徵收核准
機關核准後,再由徵收執行機關縣(市)政府辦理土地變更編定。而本件
參加人未注意系爭土地編定為山坡地保育區農牧用地,為非容許作為交通
設施之道路使用之土地,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系爭土地提出計畫書時,未
敘明請求一併准予變更編定,而上訴人即原審被告仍核准徵收系爭土地,
自有違誤,因而判決原審被告核准徵收系爭土地為違法,自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5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200 號 |
|
要 旨: |
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規定,行政法院受理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
雖屬違法,但其撤銷或變更於公益有重大損害,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
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事,認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顯與公
益相違背時,得駁回原告之訴。又前項情形,應於判決主文中諭知原處分
或決定違法。本件原處分關於核准徵收上訴人即原審原告等所有上開系爭
土地,雖屬違法,惟需地機關臺中縣大雅鄉公所為辦理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道路拓寬工程,業已完工通車,原審認該道路工程,業經徵收土地及拆除
地上物,施工完畢,並已通車一段期間,若判決撤銷原處分,再重新辦理
徵收程序,將延宕時日,對於公共利益有重大損害,如撤銷上訴人即原審
被告對系爭土地之核准徵收處分,將與公益相違背,因認上訴人即原審原
告訴請撤銷該部分之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為無理由,而予以駁回,並諭知
原處分關於核准徵收上訴人即原審原告等所有系爭土地之部分為違法,依
法自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6 |
裁判字號: |
99年裁字第 1692 號 |
|
要 旨: |
主管機關雖得依法委託民間機械停車設備檢查機構代辦建築物附設機械停
車設備之竣工檢查,及每年定期安全檢查、核發使用許可證等事項,然其
有關安全檢查及核發使用許可證之事務管轄權並不因此而喪失。
|
27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更二字第 146 號 |
|
要 旨: |
原土地所有權人依法行使土地買回權,係基於徵收關係所衍生出專屬原被
徵收土地所有權人之公法上請求權,而非私法上之買賣行為,且此一公法
上請求權之行使,原則上不受公物「不融通性」之限制。
|
28 |
裁判字號: |
100年訴更二字第 36 號 |
|
要 旨: |
所謂之「開發行為」,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 4 條規定,係指「依環境影
響評估法第 5 條所為之開發行為,包括該行為之規劃、進行及完成後使
用」,蓋自然環境為全體國民世代所有,本應減少干擾,讓其自然成長,
自然演化;國民、事業及各級政府所負者,唯環境保護之義務與責任。縱
使某世代有開發行為之必要,亦應以高品質寧適和諧之環境為目標,並以
減輕人為因素對環境產生之負荷為要務,俾為後世代保留得以永續發展之
環境。而不論開發行為之規劃、進行及完成後之使用,均係對環境加諸之
人為干擾,則於未經完成環境影響評估,確認足以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
環境造成之不良影響前,自不許開發單位擅自從事開發行為。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
29 |
裁判字號: |
102年訴字第 346 號 |
|
要 旨: |
按主辦機關對於民間自行規劃申請參與公共建設,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
設法第 46 條第 3 項規定所為審核通過之決定,係主辦機關就民間申請
參與特定公共建設規劃案之公法上具體事件,作成單方之決定,直接發生
使申請人得按規定時間籌辦公共建設、依主辦機關核定之土地使用計畫取
得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及與主辦機關簽訂投資契約等法律效果,自屬行
政程序法第 92 條第 1 項規定之行政處分。次按民間自行規劃之促參案
件,係由民間機構自行提出相關土地使用計畫、興建計畫、營運計畫、財
務計畫交主辦機關審核,則在公共建設之性質屬鄰避設施之民間自行規劃
促參案件中,主辦機關無從經由先期規劃之過程,得知相關民眾或團體之
意見,故於類此案件,自以由民間申請人負疏處義務,始為合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0 |
裁判字號: |
103年訴字第 321 號 |
|
要 旨: |
地方自治團體享有憲法所保障之地方自主組織權,為法律上具有自我負責
處理自己事務之獨立行政主體,得因地制宜自主規劃採取有效能之組織體
,遂行地方自治團體內部任務之分派及執行,以謀求地方自治團體住民之
最佳福祉。是以,原屬團體權限概念之地方自治事項及委辦事項,如何在
地方自治團體之內部組織間「初次」分配其機關權限,應屬行政程序法第
11 條指涉範圍。地方自治團體對於因中央法令而取得自治事項或委辦事
項之團體權限,該團體權限在地方自治團體內部組織中如何進一步分配機
關權限之問題,應屬該地方自治團體在符合行政程序法第 11 條管轄法定
及既定等原則之要求下,基於地方自治自主組織權,得自行以自治條例、
自治規則及委辦規則等各種適當之地方法規處理(林明昕,地方自治事項
與委辦事項之委任及委託:以臺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第 2 條第 2 項
及第 3 項之爭議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 39 卷第 4 期,第 269 頁
、第 270 頁)。亦即,我國現行行政法規,雖常分別就中央、直轄市、
縣(市)規定其主管機關,然此種規定,就地方而言,應屬團體管轄,而
非層級管轄之規定。因此,基於地方之自治權,地方政府得將有關業務委
由所屬下級機關執行之,無須法律特別授權,而與一般之委任不同(陳敏
,行政法總論,第 919-920 頁,100 年 9 月 7 版)。又行政院 99
年 8 月 2 日院臺規字第 0990101446 號釋示:「自治法規之主管機關
為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之事項,如其性質確屬自治事項或團體委辦
事項者,直轄市、縣(市)自治法規得明定其主管機關為直轄市政府、縣
(市)政府所屬一級機關。」亦同此見解。本件有關廢棄物清理法事件,
有關地方政府主管機關部分,其作用應在於將此法定權限劃歸為地方自治
團體享有,而使該地方自治團體得基於團體權限及自主組織權,由其立法
機關及行政機關自行決定團體內部之任務分配及執行機關,以落實憲法對
地方自治之制度性保障之功能。從而,依臺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第 11
條第 1 項第 15 款規定,被告為其一級機關,復依被告組織規程第 3
條第 4 款、第 5 款規定:「本局設各科、室,分別掌理下列事項:.
..四、一般廢棄物管理科:一般廢棄物管理、資源回收再利用管理、資
源回收廠營運、焚化廠營運及水肥處理廠操作管理等事項。五、事業廢棄
物管理科:事業廢棄物管理、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管理及環保科技園
區管理等事項。」則被告對於轄區內因工廠產出之物品是否為廢棄物之認
定權。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
31 |
裁判字號: |
107年訴字第 364 號 |
|
要 旨: |
(一)按採最有利標為決標原則之政府採購事件,具有高度專業性,依採
購評選委員會組織準則(下稱組織準則)第 4 條第 1 項規定,
除具有採購專門知識之內部人員外,另須外聘專家、學者組成評選
委員會以合議制方式為審議評選,基於尊重評選委員之專業性及法
律授權之專屬性,應承認就評選事項之決定,具有判斷餘地。對評
選委員會之判斷應採取較低之審查密度,倘無恣意濫用及違法判斷
情事,司法審查應原則上予以尊重。惟其審查評選結果倘有「作成
判斷之行政機關,其組織是否合法且有判斷之權限」「行政機關之
判斷,是否違反法定之正當程序」等情形,則已超出判斷餘地之範
圍,行政法院自得介入採取較高密度之司法審查。
(二)依各機關職稱及官等職等員額配置準則第 4 條第 1 項第 2 款
規定意旨,各機關之主管職稱係依照其組織法規所定內部單位組設
名稱而定,故關於被告所屬一級主管職稱之判斷,自應以臺南市政
府教育局組織規程(下稱被告組織規程)為據,銓敘部 89 年 9
月 11 日八九銓一字第 1932565 號函釋,亦有相同結論之闡釋。
依被告組織規程第 3 條規定之一級內部單位的組設名稱,可知其
一級主管人員之職稱,應係該條 6 款規定各科室之科長、主任,
而督學之職稱與被告一級內部單位組設之名稱,並無關聯性,足認
督學並非被告一級主管之職稱,而屬非主管職稱,另有同組織規程
第 4 條、第 11 條制定之被告編制表可參。是在被告職務體系之
位階上,督學之位階應在一級主管「科長」「主任」之下,並非被
告一級主管「以上」人員。本件陳○樺任職被告督學,以內部人員
擔任系爭評選委員會委員,並於 106 年 8 月 17 日代理被告秘
書室主任,至同年 11 月 10 日新任秘書室主任到任時止;惟陳○
樺於系爭評選委員會議中,經出席評選委員互選擔任召集人,主持
該次會議等情,足認陳○嬅於 106 年 8 月 17 日至同年 11 月
10 日代理秘書室主任期間,固屬被告一級主管人員,但 106 年
年 12 月 5 日系爭評選委員會召開時,已無「主任」代理職,應
回歸「督學」職稱。是以,陳○樺出席系爭評選委員會議時,僅具
「督學」職位,不是被告所屬「一級主管以上人員」,並無擔任評
選委員會議召集人之資格。從而,陳○樺於系爭評選委員會議,經
委員互選為召集人,擔評選會議主持人(主席),違反組織準則第
7 條第 2 項規定,構成系爭評選委員會議組織不合法之事由。陳
○樺既不具資格而擔任系爭評選委員會議之召集人,違反組織準則
第 7 條第 2 項規定後段,構成會議之組織不合法,性質上並非
單純之程序上瑕疵。而機關之法定合議制組織不合法,即欠缺作成
公法上意思決定之權限,具有重大瑕疵性,構成處分之違法事由。
|
32 |
裁判字號: |
107年訴更一字第 31 號 |
|
要 旨: |
按人民對於建築進行規劃並設計時,係以申請當時之建築法等相關規範為
基礎,進而申請建造執照,則申請當時之法律自得為其信賴之基礎,不因
建築主管機關審核時間之長短而影響其權益,故於建築主管機關受理申請
至核發建造執照前,得主張信賴保護而依申請當時之法律。然一旦主管機
關核發建造執照後,人民之申請事項已獲得滿足,則其申請建造執照之程
序即告終結。至人民若於取得建造執照後再申請變更設計,即屬另一新的
處理程序,應適用申請變更設計當時之法規辦理,與原申請建造執照時之
法規無涉。次按臺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規則就土地使用
開發之建築申請案,規定須經都審程序審查,目的係藉以防範特定種類的
建築物或工程對於基地周邊環境之公共安全、衛生、安寧、景觀有重大妨
礙,除係使一般人民享規範保護之反射利益外,亦兼具保障符合相關條件
而具體特定之此範圍內居民,有請求主管機關進行都審程序,使其等有經
由當地地區性代表在都審程序列席提供其等對於所居住在基地周邊環境之
公共安全、衛生、安寧、景觀有何重大妨礙的意見之程序參與權,以預期
都審會為更合目的性之審議,保障其等在此限度內之生活環境權益,而寬
認容許此具體特定人有請求救濟之機會。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3 |
裁判字號: |
109年訴字第 12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104 條第 1 項規定之目的,無非係規範行政機關於處分
之前履行正當行政程序,俾保障人民之權益,書面通知並非必要程式。故
行政機關若能證明確有讓當事人明白陳述之目的及機會,縱使未依行政程
序法第 104 條第 1 項規定之方式為之,亦難逕認其違法。
|
34 |
裁判字號: |
109年訴字第 1470 號 |
|
要 旨: |
臨時攤販集中場之設置許可,係就屬於公物性質的市區道路准允為特別使
用,其性質為一般處分。且該設置許可既可依使用道路的空間範圍劃分,
容屬可分的行政處分,得為一部之撤銷或確認違法。
|
35 |
裁判字號: |
109年訴更三字第 9 號 |
|
要 旨: |
倘人民依行政指導而為一定行為時,嗣後行政機關反而認定人民依該行政
指導所為之行為係屬違法,自有違誠實信用原則,且侵害人民正當合理之
信賴。又行政機關熟悉各項行政法規,對其所掌管之事務具有專業性,且
有職權調查事證之權限,若要求人民能辨別行政機關所為行政指導係屬違
法、不當,因而拒絕遵從,即欠缺期待可能性。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6 |
裁判字號: |
92年訴字第 4605 號 |
|
要 旨: |
藥品公司基於政府行政機關應有相互尊重原則之信賴,因而信其所進口衛
生套已經標準局檢驗合格,從而始辦理領貨上市,並不知其所上市之衛生
套為不合行政院衛生署公告檢驗十項項目其中爆破體積之檢驗。因而此部
分自無故意或過失可言,參酌司法院釋字第 275 號解釋,既可證明其為
無過失,自不應受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7 |
裁判字號: |
94年訴字第 1384 號 |
|
要 旨: |
重覆處分與第二次裁決之區別,所謂重覆處分與第二次裁決,前者係行政
機關以已有行政處分存在,不得任意變更或撤銷為原因,明示或默示拒絕
當事人之請求,甚至在拒絕之同時為先前處分加理由,均屬重覆處分,
不生任何法律效果。後者係指行政機關重新為實體上審查並有所處置,但
並未變更先前處分即所謂第一次裁決之事實及法律狀況,如有任何變更則
非第二次裁決而為全新之處分。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8 |
裁判字號: |
96年訴更一字第 32 號 |
|
要 旨: |
本件被告徵收原告所有系爭土地,既有必要,原徵收處分此部分雖有上開
瑕疵,然本院斟酌前開一切情事及原告並無受有損害等,若判決撤銷原處
分,再重新辦理徵收程序,將延宕時日,對於公共利益有重大損害,而未
撤銷原處分,爰認原告先位聲明訴請撤銷原處分徵收原告所有如附表所示
土地持分之部分及訴願決定,為無理由,而予以駁回,並諭知原處分關於
核准徵收原告等所有系爭土地持分之部分為違法。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
39 |
裁判字號: |
98年訴字第 206 號 |
|
要 旨: |
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規定,行政法院受理撤銷訴訟,發現原處分或決定
雖屬違法,但其撤銷或變更於公益有重大損害,經斟酌原告所受損害、賠
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情事,認原處分或決定之撤銷或變更顯與公
益相違背時,得駁回原告之訴。前項情形,應於判決主文中諭知原處分或
決定違法。本件被告評選系爭公司為最優申請人之甄審結果之處分及被告
97 年 8 月 13 日台工水字第 0970025228 號函之異議處理結果,雖違
屬法,若經判決均予撤銷,被告須再重新辦理本促參案之公開申請,將延
宕時日,不僅參加人所興建及整建之上開海淡廠工程均須拆除回復原狀,
被告另再招商興建,勢必對於澎湖地區之淡水供應有重大影響。未撤銷甄
審結果及異議處理結果,原告所受之損害,據其陳報係其備標之損失為
7,105,784 元該部分如符合一定條件,原告得向被告求償,原告縱有此損
害,亦遠不及澎湖地區供水穩定之公益。原告另陳稱其所失利益部分,因
被告如重新辦理本促參案之公開申請,衡情應有多家廠商參與,原告未必
係被告評定為最優申請人,難認原告有該部分損害,是本院斟酌原告所受
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上開諸情,爰認原告訴請撤銷被告上開甄審
結果及異議處理結果,如此與公益相違背,該部分訴訟應予駁回,並諭知
該甄審結果及異議處理結果為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0 |
裁判字號: |
98年訴更二字第 21 號 |
|
要 旨: |
按「受理訴願機關發現原行政處分雖屬違法或不當,但其撤銷或變更於公
益有重大損害,經斟酌訴願人所受損害、賠償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
情事,認原行政處分之撤銷或變更顯與公益相違背時,得駁回其訴願。前
項情形,應於決定主文中載明原行政處分違法或不當。」固為訴願法第
83 條所規定。惟此情況決定與行政訴訟法第 198 條之情況判決同在避
免撤銷原屬違法之行政處分後,將對公益造成損害所致,蓋因違法之行政
處分除非有無效之情形,否則在未被職權撤銷或爭訟撤銷之前,仍受有效
之推定,此時縱令提起撤銷爭訟,在訴願及行政處分均不停止執行的前提
下,法律關係將會不斷累積成長,終至使既成事實的保護成為必要的課題
。是違法行政處分經受處分人訴請撤銷者,訴願決定機關及法院本應予以
撤銷,否則依法行政原則無以貫徹;惟如因撤銷行政處分會對既成事實造
成衝擊,嚴重損及公共利益,則例外使該違法之行政處分存續,並由國家
之賠償作為替代救濟措施。換言之,情況決定所欲保護的既成事實係由行
政機關違法行政處分所造成,而其不利益卻是犧牲法治原則,將不利益歸
由處分之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負擔,則此對於違法行政處分所造成之既成
事實及隨之而至之公共利益所為之讓步,應屬法治原則之例外,自應謹慎
利用。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
41 |
裁判字號: |
99年訴字第 39 號 |
|
要 旨: |
雖私立就業服務機構經政府許可,依就業服務法第 34 條規定可從事就業
服務,但若於報章雜誌等媒體刊登就業服務徵才廣告,其內容涉有不實,
即有構成就業服務法第 40 條第 2 款規定之「不實廣告」。縱業者主張
此一行為並無故意,但就業服務徵才廣告之真實係私立就業服務機構應遵
守之公法上義務,且業者亦有刻意誤導求職者,進行電腦課程推銷之情事
,確有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過失,自得依同法第 65 條第 1 項規
定,裁處罰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