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
787
條相關裁判
|
1 |
裁判字號: |
102年判字第 587 號 |
|
要 旨: |
土地徵收條例第 49 條第 1 項第 5 款所規定之「情事變更」,係指非
徵收當時所能預見之都市計畫變更或計畫興辦事業經廢止或變更而言,並
不包括需地機關主觀上使用目的之變更;徵收土地使用目的之變更,並非
所謂之「情事變更」;此外,土地雖有部分栽種樹木、樹林、樹叢等植物
,但當事人主張已規劃作為公園綠地,並非閒置不用,是該筆土地並無「
已無使用必要」之情形,與土地徵收條例第 49 條第 1 第 5 款規定之
要件並不相符。
裁判法院:最高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2 |
裁判字號: |
99年判字第 1074 號 |
|
要 旨: |
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
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但撤銷對
公益有重大危害,或受益人無第 119 條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而
信賴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信賴利益顯然大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者,
不得撤銷。又行政機關對於違法授益之行政處分雖得依職權撤銷,但應以
原處分違法為前提,非謂若無違法,亦得任意依職權撤銷。又所謂違法行
政處分,係指於作成行政處分時,即構成違法者。而稱違法者,係指行政
處分之作成,不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者而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3 |
裁判字號: |
101年重上字第 310 號 |
|
要 旨: |
民法第 787 條第 1 項規定,土地因與公路無適宜之聯絡,致不能為通
常使用時,除因土地所有人之任意行為所生者外,土地所有人得通行周圍
地以至公路。又公路法第 2 條固規定,公路者,係指供車輛通行之道路
及其用地範圍內之各項設施,包括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及專用公路。
然審酌民法第 787 條之立法目的,係在於調和土地相鄰之關係,以全其
土地之利用,故明定周圍地所有人負有容忍通行之義務,顯與公路法之制
定目的係為加強公路規劃、修建、養護,健全公路營運制度,發展公路運
輸事業,以增進公共福利與交通安全有間,若認民法第 787 條所稱公路
僅侷限符合公路法定義之公路,勢難充分發揮袋地之經濟效用,促進物盡
其用之社會整體利益,是應採取較廣義之解釋,故凡具相當之寬度,足供
公眾通行之道路,即屬民法第 787 條第 1 項所指之公路,始能達成該
條規定之立法目的。是以,土地上之道路是否為民法第 787 條第 1 項
所指之公路,應以其是否可供公眾通行之道路為斷,尚不能因其非屬公路
法所定一般道路或公路道路,而遽認非屬該條所指之公路,而無該條之適
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4 |
裁判字號: |
106年上易字第 721 號 |
|
要 旨: |
民法第 787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旨在調和土地相鄰關係,以全
土地之利用,故明定周圍地所有人負有容忍通行之義務。惟如土地嗣後與
公路已有適宜之聯絡,而能為通常之使用者,周圍地所有人自無須繼續容
忍其通行,土地所有人不得再主張通行周圍地。又通行權,係為促進袋地
之利用,而令周圍地所有人負容忍通行之義務,為對周圍地所有權所加之
限制。故其通行範圍應以使土地(袋地)得為「通常使用」為已足,不得
因通行權人個人特殊用途、或道路是否整齊美觀之市容考量,而損及周圍
地所有人之利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5 |
裁判字號: |
93年訴字第 299 號 |
|
要 旨: |
按通行之主要目的不僅專為調和個人所有之利害關係,且在充分發揮袋地
之經濟效用,以促進物盡其用之社會整體利益,然其為所有人容忍義務之
設,應於能達成上開社會利益之範圍內,盡量與所有人之損害減至最低為
必要。而是否為土地通常使用所必要,應依土地位置、地勢、面積、用途
及使用之實際情形定之。
裁判法院: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
6 |
裁判字號: |
106年訴字第 198 號 |
|
要 旨: |
是否一併徵收,係以徵收之結果,致殘餘土地之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且
衡諸常情已不能為相當使用者為限。因此,若徵收後之殘餘土地未有面積
過小或形勢不整之情形,或殘餘土地雖屬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但尚未達
到不能為相當使用之情形,則均無依土地徵收條例第 8 條請求一併徵收
規定之適用。又所謂「不能為相當之使用」一語屬於不確定法律概念中之
描述性概念,一般而言,係指徵收殘餘之土地不能依其本來價值為相當之
經濟有效使用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