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民法第 406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2年台上字第 557 號
  要  旨:
按民事訴訟法第 401  條所謂確定判決,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
當事人之繼受人者,亦有效力。在特定繼受人,係指繼受為訴訟標的法律
關係之權利義務者而言,若僅為受讓權利標的物之人,並未繼受該訴訟標
的法律關係之權利義務,即非原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且既判力,係僅關於
為確定判決之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之狀態而生,故在確定判決事實審言
詞辦論終結後所生之事實,並不受其既判力之拘束。又爭點效之適用,必
須前後兩訴訟當事人同一,且前案就重要爭點之判斷非顯然違背法令,及
當事人未提出新訴訟資料足以推翻原判斷等情形始足當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10年台非字第 54 號
  要  旨:
圖利罪所保護之法益專為公務員執行職務之廉潔,行為人將自己所有之香
菸違規贈與管理員,並未損及執行職務之廉潔,自不能以該罪相繩。且行
為人違規贈與香菸予管理員,本身並未取得任何利益,管理員亦未取得構
成要件中所謂之不法利益,亦不能對行為人科予刑責。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1678 號
  要  旨:
按印花稅法第 6  條第 14 款規定,財團或社團法人組織之教育、文化、
公益或慈善團體領受捐贈之收據,免納印花稅。所稱贈與者,依民法第 
406 條規定,謂當事人約定,一方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與他方,他方允受
之契約。是以,若屬財團法人組織之公益團體,所其開立之收據,雖已實
際收到匯款,且未另行開立憑證,而堪認所立收據具有銀錢收據的性質,
然如匯款係基於捐贈的意思所為,則收據即屬領受捐贈所開立之收據,依
法免納印花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434 號
  要  旨:
公司法第 267  條原股東新股認購權,係法律所賦予原股東之財產權,只
要依公司決定之配股比例、股價及認購期限表示認股,公司無權拒絕;惟
於股東有限責任原則下,股東有行使權利與否之抉擇權。為使公司早日獲
知股東是否行使新股認購權,公司法第 267  條規定公司發行新股時,除
保留員工優先認購之部分外,其餘於向外公開發行或洽由特定人認購前,
應公告及通知原有股東,按照原有股份比例儘先分認,並聲明逾期不認購
者,喪失其權利,屆期股東未行使其具體的新股認購權,固發生當然喪失
此一權利,其未認購之新股即得公開發行或洽由特定人認購之私法效果。
然若有具體事證足認此新股優先認購權具實質上經濟利益,並經原始股東
利用該私法規定之形式,達到將該實質經濟利益無償讓與他人之情形,本
於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自應使該經濟實質回歸其所對應之稅法構成要件
課稅。是以,現金增資股認購權,既屬納稅義務人放棄股東優先認股權前
即已附隨於公司股票之利益,此利益本屬股東即納稅義務人所有,則其嗣
後藉由公司法第 267  條第 3  項規定放棄新股認購權並洽特定認購之外
形,將認購股權利益轉入子女名下,使其實際取得認購權益,顯見納稅義
務人確有贈與認購股權差額利益之意,且經子女允受,此等行為係合致遺
產及贈與稅法第 4  條第 2  項關於「財產所有人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予
他人,經他人允受而生效力」之贈與要件,稅捐機關人自得依實質課稅原
則,補徵應納贈與稅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728 號
  要  旨:
禁止雙方代理之規定,既非為保護公益所設,自非強行規定,如有違反,
其法律行為並非無效,經本人事後承認,仍生效力。而代表與代理固不相
同,惟關於法人機關之代表行為,解釋上應類推適用關於代理之規定。因
此,無代表權人代表法人所為之法律行為,若經法人承認,即對於法人發
生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232 號
  要  旨:
贈與人將財產無償移轉予受贈人,其稅基之計算,即以贈與財產之時價為
計;如所贈與之財產為不動產時,其時價以公告土地現值為準;至於所贈
與者為債權時,則依其債權額為其價額。因此,所移動之財產如為移轉不
動產登記請求權,並非土地,其稅基估價原則應以贈與時該債權之債權額
為其範圍,並以市場價值估定之,尚非以贈與時該土地之公告現值為準。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1652 號
  要  旨:
上訴人於原審主張事實若有爭議,屬需舉證證明之待證事項,須經調查程
序始得判斷事實者,即非一望即知之重大瑕疵。

8 裁判字號: 96年重訴字第 195 號
  要  旨:
按稱贈與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與他方,他方允受
之契約,民法第 406  分別定有明文。依此規定,贈與契約之成立,以當
事人以自己之財產,為無償給予他方之意思表示,經他方允受為要件。再
按非對話為要約者,依通常情形可期待承諾之達到時期內,相對人不為承
諾時,其要約失其拘束力,民法第 157  條定有明文。查該陳情書記載,
縱可視為私法上之要約,惟其所稱土地所有權人願無條件捐贈學校之前提
為「獲准免予徵收」。換言之,該贈與要約之意思表示附有臺中縣政府核
准免予徵收該土地為條件。則依前揭規定,該陳情書之要約,依通常情形
可期待承諾之達到時期內,臺中縣不為承諾時,該要約即失其拘束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0年訴更一字第 36 號
  要  旨:
土地所有權人申請由占有人代繳其使用部分之地價稅或田賦,主管稽徵機
關是否准予指定,固由其裁量決定。惟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限,不得逾越
法定之裁量範圍,並應符合法規授權之目的(行政程序法第 10 條)。而
在無權占有情形,占有人非法占有他人土地,已不符法秩序,其享有使用
土地之利益,如不負擔地價稅,亦與公平正義有違,稅捐稽徵機關於此情
形,裁量決定令無權占有人代繳地價稅,自屬為合義務性裁量。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0 裁判字號: 101年簡字第 31 號
  要  旨:
按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片面移轉予他人,並經他人受領者,依遺產及贈與
稅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應依法課徵
贈與稅。如該財產所有人主張其財產之移轉並非無償之事實者,此項事實
因屬於其管領範圍內之事實,其知之最稔,亦最容易為舉證行為,自應由
財產所有人就該事實為合理之說明及舉證,以動搖上開無償移轉財產予他
人之初步認定。如該財產所有人就其所主張其財產之移轉並非無償,無法
為合理之說明及舉證,稅捐稽徵機關即可作有將財產無償移轉予他人之認
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265 號
  要  旨:
按委託人於有價證券信託契約簽訂時,即已知曉該證券所分配之股利,則
此訂約時已可得確定原應由其獲配之股利,即非信託契約訂定後,受託人
於信託期間管理受託股票所產生之收益。是此信託目的在於藉由孳息他益
信託方式,而取得贈與股票所分配股利,係藉信託之外觀形式,實質上係
以本金自益孳息他益方式,將於簽約前已確定由適用較高所得稅率之本人
享有之股利所得,改將該孳息由受益人取得,其本人則可規避因取得分配
股利而須繳納綜合所得稅,而僅負較低稅率之贈與稅,可認委託人係以信
託形式,贈與該信託財產之孳息,實質上與委任受託人領取孳息,再贈與
受益人之情形,並無不同,以此方式達成減輕稅負目的,於稅法評價上,
自應課以與未移轉該財產權時相同之稅捐,亦即應以其實質上經濟事實關
係,及所產生之實質經濟利益為準,就已具備課稅構成要件之實質經濟行
為予以課稅,依實質課稅原則,此部分孳息仍屬委託人之所得,應於所得
發生年度課徵委託人之綜合所得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478 號
  要  旨:
贈與稅係為防止財產所有人於生前藉贈與行為減少其財產,以致其死亡時
之遺產減少,得以脫免將來遺產稅之課徵,故將該贈與財產納為課徵贈與
稅之標的;而綜合所得稅係就個人若有中華民國來源之所得,秉持量能課
稅原則,於減除其成本及費用後,就其淨額為課稅之標的,以作為國家建
設及發展之用,兩者課徵標的及適用法令各異。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3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711 號
  要  旨:
(一)司法院釋字第 420  號解釋指出,「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
      應本於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
      之意義及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為之。」而稅捐稽徵法第 12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稅捐稽徵機關認定課徵租稅之構成要件事實時,
      應以實質經濟事實關係及其所生實質經濟利益之歸屬與享有為依據
      。」故納稅義務人不選擇通常之行為模式,而迂迴採取通常不會使
      用之行為模式,以適用可免除或減輕租稅負擔的法律,而規避通常
      行為模式所該當之課稅要件時,基於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機關得
      無視於當事人所採取之行為形式,而將之視為係採取通常行為,並
      以該通常行為所該當之稅法構成要件,計算其所應負擔之租稅,以
      維護租稅公平。
(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及第 24 條之 1  之規定顯然具有
      擬制信託之贈與稅客體,以及使該稅捐客體提前於信託契約成立時
      即實現的法律效果。然而,在未來的信託利益實現前即擬制課徵贈
      與稅,該利益於課稅時之價值估算宜有一致的標準,以節省逐案查
      估的稽徵勞費。故立法者於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之 2  第 2  
      款、第 3  款規定,信託依贈與時郵政儲金匯業局 1  年期定期儲
      金固定利率複利折算現值,推算信託利益於信託契約成立時的價值
      。反面而言,若受益人得享有之信託利益於訂約時已明確或可得確
      定者,即無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0 條之 2  第 2  款、第 3  款
      規定之設算方法擬制其贈與時價之必要,而應依實質課稅原則,回
      歸同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4  條第 2  項規定,課徵贈與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4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456 號
  要  旨: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是因為信託法的制定而增訂,加以遺產及
贈與稅法第 10 條之 2  關於應課徵贈與稅標的之價值計算,係本於稽徵
便宜、節省徵納雙方勞費等意旨,採取擬制法律效果之立法政策而為。所
以,受益人雖於信託契約訂立後,形式上有取自受託人之利益,然該利益
若實質上非屬信託契約訂立後,受託人本於信託本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
所生之利益,則受益人此利益之取得,即非屬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之
1 及第 10 條之 2  之適用範圍,不以是否構成租稅規避為必要。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5 裁判字號: 106年訴更一字第 23 號
  要  旨:
按民國 104  年 7  月 8  日修正前企業併購法第 34 條第 1  項第 5  
款有關依法由原土地所有權人負擔之「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於併
購後取得土地之公司名下之規定,既將「稅額」已確定之「土地增值稅款
」,由原納稅義務人名下,「記存」至「土地買受人」名下,又該土地再
移轉時,記存之土地增值稅就土地處分所得價款中,優先受償,則足以確
認土地增值稅之納稅義務人原為出賣人,經由法定記存程序,移轉為買受
人,而記存之期間為買受人再為處分之時。就此,土地增值稅之納稅義務
人為買受人,應堪認定,則出賣人請求退還土地增值稅,自屬於法無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6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761 號
  要  旨:
凡因有關國有財產之處分涉訟者,僅國有財產局對於為訴訟標的客體之國
有財產有處分之權能,自應以國有財產局為原告或被告,其當事人之適格
始能謂無欠缺。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7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5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
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又該條之
規定並未賦與行政處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有請求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
關撤銷違法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之公法上請求權。本件國稅局核處納稅
義務人 90 至 92 年度綜合所得稅核定及罰鍰處分,因納稅義務人逾期提
起訴願而告確定,其依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之規定請求國稅局撤銷上開
核課稅捐及罰鍰處分,性質上亦僅是促使國稅局發動職權,並非屬於「依
法申請之案件」,國稅局未依納稅義務人之請求而發動職權,納稅義務人
無從主張其有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納稅義務人對國稅局並無該公法
上請求權。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8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629 號
  要  旨:
所得稅法第 24 條第 1  項、第 110  條第 1  項規定,營利事業所得之
計算,以其本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項成本費用、損失及稅捐後之純益額為
所得額。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申報,但對依本法規定應申報
課稅之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者,處以所漏稅額 2  倍以下之罰鍰。又
營業稅係針對營業人之銷售行為課稅,因此以「銷售行為」為稅捐客體;
而營利事業所得稅係以中華民國境內經營之營利事業為對象,以「所得」
為稅捐客體,二者課稅之性質、立法目的及課稅標的均不同。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