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

相關實務見解
行政程序法第 161 條相關裁判
1 裁判字號: 103年台上字第 3626 號
  要  旨:
按貪污治罪條例第 5  條第 1  項第 3  款所定「職務上之行為」,係指
公務員在職務範圍內,應為或得為之行為而言。若公務員在職務範圍內,
不應為而為或應為而不為者,則應屬同條例第 4  條第 1  項第 5  款所
謂「違背職務之行為」。是以,法院如將「違背職務」與「違背法令」之
涵義混淆,並以不適之罪加以論處,即難謂合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 裁判字號: 111年台上字第 1324 號
  要  旨:
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之 1  之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係不作為犯,以刑
罰手段課涉犯本條各款所列罪嫌之公務員說明義務,經檢察官於偵查中,
發現公務員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自公務員涉嫌犯罪時及其後三年內
,有財產增加與收入顯不相當,命公務員本人就來源可疑之財產提出合理
、實在之說明時,說明義務即告發生,倘其無正當理由不為說明、無法提
出合理說明或說明不實,即因偵查程序中之不作為而成立犯罪。又所謂「
顯不相當」係一規範性構成要件,並未限定具體金額及範圍,應依個案判
斷其增加之財產與收入是否顯不相當,以公職薪俸等收入為財產增加數額
之比較基準,檢視是否有不相稱金錢資源或財產之增加。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51 號
  要  旨:
內政部發布下達之「土地徵收補償地價加成補償注意事項」、「辦理更正
公告地價、公告土地現值作業注意事項」,性質上屬行政規則,直轄市或
縣市政府辦理相關案件時,均應遵守辦理。
 

4 裁判字號: 100年判字第 631 號
  要  旨: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 19 條第 2  項立法意旨與農業發展條例規範意旨
不同,則該 2  條例如使用相同之用語者,仍應斟酌各該條例之規範目的
,不得逕以農業發展條例規定之定義引為解釋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相同用
語之依據,反之亦然。

參考法條: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 19 條第 2  項、農業發展條例第 3
          條第 11 款、第 20 條

5 裁判字號: 101年判字第 327 號
  要  旨:
上級機關將他機關之協調會議紀錄轉知所屬下級機關,並指示得於一定情
形下依據協調會議記錄辦理,上開函文尚非行政規則,下級機關仍得本於
職權而為合目的、合義務之裁量。

6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131 號
  要  旨:
就有關進口貨物行之多年歸列之稅則號別不適當案件,倘該行之多年稅則
號別之歸列,已形成法秩序,為避免造成人民不能預見之損害,海關擬改
列該稅則號別,依財政部 91 年 3  月 8  日臺財關字第 0910550152 號
函,應報財政部核定,由財政部依行政程序法第 159  條第 2  項第 2
款暨第 160  條第 2  項規定以令發布之,並登載於財政部公報,改列之
稅則號別並自發布令之日起生效;符合行政程序法第 6  條及第 8  條之
規範意旨及行政自我拘束原則,避免人民遭受不能預見之損害,保障人民
正當合理之信賴,並維持法秩序之安定,自得援用。是以,系爭進口貨物
之稅則號別之歸列決定應否檢附防檢局核發之輸入動物檢疫證明書,則當
審究進口人年 99 年 12 月前歷年與系爭貨物同類進口貨物分類,主管機
關均以稅則號別第 3824.90.51.00-7  號之「飼料添加物」核定,是否符
合該函所稱之整體性續性之要件。又海關擬改列該行之多年之稅則號別時
,為避免人民受不能預見之損害,是否應循法規範變更之程序辦理,而有
該函適用之餘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 裁判字號: 102年判字第 96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法第 48 條之 1  第 1  項所稱稽徵機關或財政部指定之調查
人員及經檢舉,財政部 70 年 2  月 19 日台財稅字第 31318  號函認為
,稽徵機關或財政部指定之調查人員,係指省、市各稅捐稽徵機關或財政
部指定之稽核人員,並不包含調查局所屬之處站在內,但所稱經檢舉,則
指經人向有權處理機關檢舉或經有權處理機關主動察覺或查獲之漏稅違章
案件,均屬經檢舉之案件,而無稅捐稽徵法第 48 條之 1  補稅免罰規定
之適用。是以,原判決以檢察官有偵查犯罪之職權,是經檢察官就有虛列
捐贈致漏報綜合所得稅之情事予以調查,即屬經檢舉之案件,而非經稽徵
機關或財政部指定之調查人員進行調查之案件,而認納稅義務人並無稅捐
稽徵法第 48 條之 1  自動補報免稅規定之適用,核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567 號
  要  旨:
按稽徵機關依移轉訂價查核準則調增國內營利事業之營業淨利非屬海外營
利事業盈餘分配性質,與嗣後年度認列投資收益係海外營利事業盈餘分配
性質顯不相同,且課稅依據及課稅年度亦有別,尚難謂有重複課稅之情形
。倘經稽徵機關調增之台灣母公司營業淨利,於嗣後年度海外子公司股東
會決議分配盈餘,允許母公司認列投資收益時,將前已依移轉訂價查核準
則調增之營業淨利減除,母公司負擔之稅負將與該公司原未依移轉訂價查
核準則規定申報之稅負相同,則將使營利事業於申報所得稅時,不依移轉
訂價查核準則規定辦理,變相將原本即應歸屬我國之利潤留置於低稅率地
區以達延遲繳稅之目的。故海外子公司將盈餘實際分配回台灣母公司課稅
時,尚不得減除前依移轉訂價查核準則調增之金額。次按原審縱有未於判
決中加以論斷者,惟該部分尚不影響於判決之結果,即與所謂判決不備理
由之違法情形不相當。又判決理由矛盾,係指判決有多項理由,且互相衝
突,無以導出判決之結論而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 裁判字號: 104年判字第 720 號
  要  旨:
所得稅為週期稅制,其實現時點應有客觀標準,納稅義務人不得自行設定
調整。此外,未分配盈餘申報係採年度制,乃就當年度之稅後純益,扣除
當年度可減除之金額,以正確計算當年度未分配盈餘之數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292 號
  要  旨:
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第 12 條第 1  項或第 2  項所為禁止出國之處分,
係對於大量解僱勞工,且未依法給付退休金、資遣費或有積欠工資,造成
勞工權益損害情節重大之事業單位應負責之董事長及實際負責人,所為禁
止出國,謀求解決途徑之措施;此外,行政法院必須盡調查證據之能事,
須俟審理最後階段,要件事實存否仍屬不明時,始能依客觀舉證責任,決
定其不利益結果責任之歸屬;如未極盡調查證據之限度,即以要件事實存
否不明,而假定其事實不存在,其判決理由尚難謂完備。因此,事實審法
院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能僅因行政機關未提出其他證據佐證當事人得直
接、間接控制該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遽認其為實際負責人的要
件事實不存在。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 裁判字號: 105年判字第 293 號
  要  旨:
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第 12 條第 2  項規定,禁止出國處分對象係事業單
位「代表人及實際負責人」。「代表人」,法文未限以「實際負責」為條
件,應以依法得代表事業單位者為準;而公司法第 208  條第 3  項前段
已明文規定,董事長對內為股東、董事及常務董事會主席,對外代表公司
,則董事長,自屬「代表人」,此亦為大量解僱勞工時禁止事業單位代表
人及實際負責人出國處理辦法第 2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明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14 號
  要  旨:
契稅的課徵範圍僅限於房屋以及未開徵土地增值稅區域之土地,而現行之
契稅係就契價適用稅率徵收之,而契價亦以標準價格為準。縱令實際移轉
價格超過標準價格,納稅義務人亦僅以標準價格申報繳納契稅。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3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585 號
  要  旨:
行政法律關係之相對人因公權力行為而負有公法上之作為或不作為義務者
,均須以有期待可能性為前提。故國營事業經由經濟部指派或任用之代表
人,既應受人事行政總處及經濟部之指揮監督,自難合理期待其捨上開機
關所為函釋而不由,反去遵守應正確適用之勞動基準法有關法令規定。

14 裁判字號: 106年判字第 624 號
  要  旨:
違規醫療廣告處理原則,係衛生福利部本於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之職權所為
之行政規則,不得違反相關法律之解釋及最高行政法院對於違規行為數所
為之決議,否則法院即得逕行排斥而拒絕適用。

15 裁判字號: 106年裁字第 9 號
  要  旨:
地方政府對於違反就業服務法之人,得決定是否自行訂定裁罰標準,或遵
循中央主管機關所訂定之裁罰標準,以作為裁處之依據。地方政府縱已自
行訂有就業服務法相關裁罰標準,亦尚非不得按中央主管機關所訂定之裁
罰標準,於法定罰鍰額度範圍內進行裁處。

16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107 號
  要  旨:
105 年 7  月 27 日修正公布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8  條第 1  項有關「公
有」文化資產之定義適用於租稅事項時,若全面優先適用該法、土地稅減
免規則有關租稅客體屬公或私有之認定,對於國營事業為公司組織者,將
產生其經登錄為古蹟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屬公有,而古蹟所定著之土地依
土地稅法第 7  條、國有財產法第 4  條規定卻屬私有,陷入公有古蹟坐
落之私有土地無法免徵地價稅之情形,故自應依其立法目的作合憲性限縮
解釋,將公營(含國營)事業為公司組織所有者排除在公有之外,以符合
同法第99  條第 1  項規定私有古蹟及其所定著之土地免徵相關稅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7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130 號
  要  旨:
行政機關訂定之裁量基準,係就典型的情形為規定,然於個案中如與典型
情形情節有所不同時,自應考慮是否應作不同於裁量基準之決定。如果依
裁量基準所規定典型情形而對相對人所為之處分,對處分相對人權益影響
不大,則處分審酌因素即使單一,尚不構成裁量怠惰。

18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305 號
  要  旨:
上級機關或長官訂頒之裁量基準如有不符合母法授權目的之處,或未充分
區分違反義務情節之輕重程度,亦未設有適當的調整機制者,下級機關或
屬官在個案行使裁量權,自應優先遵照法律授權意旨而為裁量,如果仍一
味依照裁量基準為處分,即構成裁量怠惰之違法瑕疵。

19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336 號
  要  旨:
廢棄物清理法施行細則既已明定廢棄物清理法之釋示權限為環保中央主管
機關之職權,則地方主管機關僅能對廢棄物清理法之自治法規享有釋示權
。中央主管機關作成之釋示屬於行政規則,對內即具有拘束下級地方主管
機關之效力。

20 裁判字號: 107年判字第 338 號
  要  旨:
所謂「對公務員所為之人事行政行為不適用行政程序法之程序規定」,係
指不構成得提起行政爭訟之行政處分之人事行政行為。對公務員所為之人
事行政行為,如屬行政處分,既得對之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以求救濟,則
作成此行政處分時,自應適用行政程序法之程序規定。

21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186 號
  要  旨:
行政機關於個案行使裁量權時,原則上固應受裁量基準之拘束,但該具體
個案如有特殊狀況或與裁量基準所定之典型案例情節有所不同時,自應本
於法律授權目的為裁量,作成不同於裁量基準之決定,否則即構成裁量怠
惰之違法。

22 裁判字號: 108年判字第 467 號
  要  旨:
新、舊法抽象規制效力之交接時點,應由立法者決定,不得由執法部門以
無法規授權依據之「行政規則」規範之。「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公布施行
後過渡期間執行原則」充其量僅屬「解釋性規定」或「裁量基準」,僅具
統一解釋法令、認定事實與行使裁量權之功能,尚不生決定個案新、舊法
適用之規範效力。

23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1106 號
  要  旨:
專利專責機關智慧局對專利有效性案件,為求審查迅速及公平正確,而訂
定之專利審查基準,性質上屬於行政規則,並不拘束法院,亦不應成為審
判時之法律基準。

24 裁判字號: 109年上字第 956 號
  要  旨:
財政部對於進口貨物歸列之稅則號別如有不適當而擬予變更時之辦理方式
問題,既已發布多則程序性之行政規則在案,關務署自應受其拘束,先行
報請財政部核定歸列其稅則號別,並以令發布之及登載於政府公報後,始
得按此歸列之結果核定稅額。

25 裁判字號: 109年判字第 95 號
  要  旨:
有關廢棄物清理法之釋示權限為環保中央主管機關之職權,地方主管機關
僅對廢棄物清理法自治法規享有釋示權。中央主管機關作成之釋示屬於行
政規則,對內具有拘束下級地方主管機關之效力,如經對外發布,基於行
政自我拘束原則得以作為人民遵循而有所作為之依據。

26 裁判字號: 109年裁字第 614 號
  要  旨:
行政規則對外就人民而言,並未直接發生法規範效力,須經由實施地籍測
量機關依該等行政規則為具體行政行為,才間接地藉由該等具體行政行為
,對人民權利或義務有所影響。人民亦無藉由提起訴訟,請求行政機關應
發布特定行政規則之權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7 裁判字號: 110年上字第 735 號
  要  旨:
通傳會所訂定之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議設置要點及諮詢會議作業原則
,雖屬機關內部組織及業務處理方式所訂頒之行政規則,惟其既已經由長
期適用而建立行政實務,則若無合理理由,即不得對相同事件為不同之處
理。

28 裁判字號: 112年上字第 584 號
  要  旨:
未分類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若未依規取得臨時登記工廠者並取得環
保機關出具之水污染防治許可證,即非屬低污染事業。公司既未適法取得
環保機關出具之水污染防治許可證,即不符合特定工廠登記辦法第 2  條
第 1  項第 2  款之規定,主管機關依同辦法第 6  條第 1  項第 2  款
規定,駁回公司納管之申請,要屬適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29 裁判字號: 93年判字第 83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規定,係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另設受處分人或
利害關係人得申請程序再開,並進而獲撤銷、廢止或變更原處分;惟為維
護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其申請應有期間之限制,即應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
後三個月內為之。所謂「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係指行政處分因法定救
濟期間經過後,不能再以通常之救濟途徑,加以撤銷或變更,而發生形式
確定力者而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0 裁判字號: 94年判字第 1833 號
  要  旨:
關稅總局及關稅局均隸屬財政部之下屬機關,關稅局為求進口貨物稅則分
類之統一及一致性,或有疑問時,報請核定稅則之權責單位「關稅總局稅
則處」釋示,乃海關內部作業,應無當事人所稱行政規則、行政指導之非
法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1 裁判字號: 94年判字第 931 號
  要  旨:
關於限定申請更正戶籍登記出生年月日所應提出之證明文件為七種公私文
書,依戶籍更正登記要點第四、五點規定,但因此要點亦無法律授權依據
,核係主管機關為協助下級機關或屬官統一認定事實,而訂頒之解釋性行
政規則,但此僅具有拘束訂定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而不及於
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2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2193 號
  要  旨:
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之性質僅係裁量基準,並非稅捐稽徵
法第 1  條之 1  所稱「解釋函令」,故無適用從新從輕原則可言。

33 裁判字號: 95年判字第 535 號
  要  旨:
按消防法第 15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就危險物場所管理等授權之目的
、內容及範圍皆已為具體明確之規定,且依同法第 42 條規定得預見其行
為之可罰。故據以發布之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
管理辦法第 75 條第 1  項明定「液化石油氣製造及處理場所之經營者應
於容器檢驗期限屆滿前,將容器送往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檢驗場,依定期
檢驗基準實施檢驗;經檢合格者之容器,應附加合格標示。」尚未逾越法
律授權之目的及範圍,符合授權明確性之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4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1578 號
  要  旨:
按行政程序法第 121  條第 1  項規定之「撤銷原因」,乃原處分係屬違
法之事實;至於同法第 117  條但書所規定者,乃阻卻撤銷權行使之事由
,而非「撤銷原因」,從而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何時知悉行政處分之
受益人存有阻卻撤銷權行使之事由,與計算撤銷權之除斥期間無涉。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5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1614 號
  要  旨:
查勞工保險係國家為實現憲法保護勞工、實施社會保險等基本國策所建立
之社會福利制度,旨在保障勞工生活安定;而勞工保險給付中之殘廢給付
即是在保障被保險人(勞工)因普通傷害或疾病或因職業傷害或職業病成
殘後生活所需,而給予之補助。且依勞工保險條例第 53 條第 1  項:「
被保險人因普通傷害或罹患普通疾病,經治療終止後,如身體遺存障害,
適合殘廢給付標準表規定之項目,並經保險人自設或特約醫院診斷為永久
殘廢者,得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依同表規定之殘廢等級及給付標準,一
次請領殘廢補助費,殘廢給付標準表如附表二。」之規定,可知僅須身體
遺存適合殘廢等級標準表規定項目之障害,且其經診斷為永久殘廢者,即
得就該障害為殘廢給付之申請,並無事故(傷病)次數、申請次數或障害
項目個數之限制;再佐以勞工保險殘廢給付標準表係按身體障害狀態為殘
廢等級及給付標準之內容;足知,關於勞工保險之殘廢給付,因依勞工保
險條例第 22 條規定,就同一事故雖有不得重複請領之限制,但並無每一
被保險人得申請之事故(傷病)次數、給付次數,或每一被保險人終其保
險期間所得申請殘廢給付總額之限制。勞工保險條例第 55 條規定即是本
於上述勞工保險條例之立法意旨,並基於整體財政及福利政策之考量,於
其中第 1  款明文為被保險人身體遺存任何一項障害,應按各該殘廢等級
給與之原則性規定;並於第 2  款至第 5  款就「同時」適合殘廢給付標
準表之任何兩項目以上時,應按其最高等級再升等級給與;及於第 8、9
款就原已局部殘廢,再因傷害或疾病致身體之同一部位殘廢程度加重等情
況,按加重後殘廢給付日數給與之,並扣除原核定給付日數之特別規範。
又本條既是為訂立給付標準之規範,立法者實無藉該條第 2、3、4、5、9
款所稱「同時」係指「於被保險人申請殘廢給付之際,身體遺存有適合殘
廢給付標準表任何兩項目以上障害,『且包含已經審定成殘之障害』」,
以實質發生限制保險期間關於殘廢給付最高給付總額之目的;否則其僅須
於法條中為殘廢給付有保險期間最高給付總額之明文,或於本條之本文增
列「曾依殘廢給付標準表規定所核定之給付日數,應予扣除」之規定,即
可達其目的,而無庸再為本條第 8  款及第 9  款之規定。是本條第 9 
款之適用,當是指原已局部殘廢者,於再申請殘廢給付之際,除再發生同
一部位殘廢程度加重之情形外,並同時尚有不同部位成殘之情況;蓋於此
等情況,應再為之殘廢給付日數,依同條第 2  款至第 5  款規定,係與
原已給付之同一部位之殘廢程度加重部分不可分,是亦為應扣除原已局部
殘廢部分核定之給付日數之規定。故而,被保險人之身體原已經審定局部
殘廢者,若再因不同事故(傷病)僅導致不同部位之殘廢,而無同時有已
審定成殘同一部位殘廢程度加重情事者,因非屬勞工保險條例第 55 條第
9 款規範範圍,是關於其殘廢給付日數,即應依其情形分別適用同條第 1
款至第 7  款規定,而不得依同條第 9  款為局部殘廢部分已核定殘廢給
付日數之扣除。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161 條(94.12.28)
          行政訴訟法 第 125、256、260 條(96.07.04) 
          勞工保險條例 第 22、53、55 條(92.01.29) 
          勞工保險條例施行細則 第 79 條(92.05.14)

36 裁判字號: 96年判字第 240 號
  要  旨:
主管機關為統一裁罰基準所頒布之行政命令,如未特定施行日期者,應以
下達下級機關或屬官時為生效日
 

37 裁判字號: 97年判字第 32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1  條第 1  項規定之「撤銷原因」,乃指行政處分係屬
違法而應予撤銷之原因,包括認定事實及適用法規之瑕疵;至行政程序法
第 117  條但書各款所規定者,乃阻卻撤銷權發生之事由,而非「撤銷原
因」,則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何時知悉行政處分存有阻卻撤銷權發生
之事由,與開始起算撤銷權之除斥期間無涉,不得謂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
機關對前開阻卻撤銷權發生事由併已知悉後,始得開始起算撤銷權行使之
除斥期間。

參考法條:行政程序法 第 117 條、第 121 條第 1 項(88.2.3)

38 裁判字號: 97年判字第 664 號
  要  旨:
會計師受託查核簽證財務報表,除其他業務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外,悉依
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規則辦理,該規則未規定者,則引用已發布修訂
之一般公認審計準則規定辦理,以規範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品質,
此與將法律授權其制定之法規命令轉授權予其他機關另行制定之轉委任授
權之情形有別,尚難謂有違反憲法第 23 條法律保留及再授權禁止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39 裁判字號: 98年判字第 973 號
  要  旨:
行政訴訟法第 273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係指原
判決所適用之法規與該案應適用之現行法規相違背,或與解釋判例有所牴
觸者而言。至於法律上見解歧異,對之縱有爭執亦難謂為適用法規錯誤,
而據為再審之理由。且農民保險係以發生保險事故(傷病)為保險給付之
前提要件;不同之事故(傷病)即應給與不同之保險給付,僅以其應受給
付上限最高一千二百日之限制,乃屬當然,故若被保險人原已局部殘廢,
再因不同事故或傷病致不同部位殘廢者,自應就其新殘部分核定殘廢給付
,不得扣除原領殘廢給付。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0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51 號
  要  旨:
關稅法第 13 條第 1  項規定,海關於進出口貨物放行之翌日起 6  個月
內通知實施事後稽核者,得於進出口貨物放行之翌日起 2  年內,對納稅
義務人、貨物輸出人或其關係人實施之。依事後稽核結果,如有應退、應
補稅款者,應自貨物放行之翌日起 3  年內為之。本件系爭來貨雖不能接
受音頻訊號,但可接受數位影像信號,即能連接、顯示來自閉路電視系統
、DVD 播放機或網路攝影機等之影像訊號,支援高頻寬數位,已溢出稅則
第 8471 節之自動資料處理機顯示單元強調「僅能接收自動資料處理機中
央處理單元所傳送之信號」之範圍,且其有 D-SUB 介面,另因具 DVI 介
面而得以擴展其影像信號傳送來源,達到多媒體顯示器功能,屬稅則第
8528  節「基本上係由能產生光點並與信號源影像同步顯示於螢幕上之裝
置所組成」之影像監視器,原判決認被上訴人將系爭來貨改列進口稅則號
別第 8528.21.90 號,按稅率 10%課徵補稅,並無違反租稅法定主義、平
等原則、信賴保護可言,並就上訴人在原審之主張何以不足採,業於理由
中詳予論述,核原判決所適用之法規與該案應適用之現行法規並無違背,
與解釋判例,亦無牴觸,並無所謂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情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1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19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61  條規定,有效下達之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機關、
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本件被上訴人固曾因左膝下截肢審定成殘,已
領取農保殘廢第 119  項第 6  等級殘廢給付,嗣因左膝下截肢、慢性肺
氣腫併呼吸衰竭氣切術後,於 95 年 7  月 14 日向上訴人申請殘廢給付
,被上訴人之身體雖前已局部殘廢,但本次並未加重等級,不符合農民健
康保險條例第 37 條第 8  款規定,亦不符合同條第 9  款規定,被上訴
人既因事後之不同傷病致身體不同部位殘廢,自應就其「新殘」部分核定
殘廢給付,不得扣除原領殘廢給付,原判決因將訴願決定、審議審定及原
處分均撤銷,業於理由中詳予論斷,其所適用之法規與該案應適用之法規
並無違背,與解釋判例,亦無牴觸,並無違反行政程序法第 161  條規定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2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481 號
  要  旨:
按貨物稅條例第 11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彩色電視機,從價徵收百
分之十三。又同條例第 2  條規定,貨物稅於應稅貨物出廠或進口時徵收
之。又商品既由納稅義務人組裝完成,並為全新之外包裝後,將該商品直
接出售予消費者,係組裝商品之納稅義務人,自應負擔貨物稅之申報及繳
納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3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600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
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得向行政機關申請撤銷、
廢止或變更之。但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因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程序或救
濟程序中主張其事由者,不在此限。本件內政部於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
訴願決定後,未究明裁判意旨所指疑義,逕予撤銷原處分,高雄縣政府亦
不查,未針對疑義處理,重覆作成第 2  次處分,再度准許高雄縣商業會
於高雄市設立辦事處,甚至表明 88 年第 1  次處分業已同意高雄縣商業
會於高雄市設立辦事處,實已偏離本件係由高雄市商業會請求撤銷第 1
次處分所生之行政爭訟事件之範圍,案經高雄市商業會針對第 2  次處分
不服,提起訴願,訴願決定及原判決均未探究本件行政爭訟應處理之範圍
,由實體上審查第 2  次處分是否適法,既未釐清本事件應處理之範圍為
何,亦未查明第 2  次處分究屬重複處置或第 2  次裁決,即逕予駁回上
訴人之起訴,其判決即有適用法規不當之違誤,且該違誤將影響於判決結
果,故上訴意旨雖未指摘及此,仍應認上訴為有理由,將原判決廢棄。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4 裁判字號: 99年判字第 816 號
  要  旨:
戶籍更正登記要點第 4  點規定,戶籍登記因申請人申報錯誤者,應提出
證明文件,向現戶籍地戶政事務所申請更正。又戶籍登記具有公示及公信
力,對登記人身分、財產影響重大,戶籍登記如有登記錯誤而須更正,自
應嚴格要求其證明文件,以昭慎重。當事人提出更正登記證明必須具有相
當確實證據力,始能符合更正要件應嚴格審查之立法意旨。本件原判決依
被處分人提出留存結婚請帖及證人證詞、切結書為據,證明其出生別為「
長男」,認戶籍登記為「次男」有誤,依法應予更正等由,固非全無所據
。然結婚喜帖為自行製作之私文書,證明力甚為薄弱。又證人為被處分人
母親,本案是否另有長男其人,關係無其餘繼承人繼承被處分人父親遺產
,證人為利害關係人,證詞證據力亦有未足。是被處分人提出證據尚難遽
認已達確實之證明力而足以作為更正之依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5 裁判字號: 99年裁字第 2732 號
  要  旨:
行政規則縱使未依法由機關首長簽署,並登載於政府公報發布而有瑕疵,
然其只要符合發布或下達之程序,以適當之方法令眾人廣為周知,即屬合
法有效,法律並未強行規定應清查並通知與該行政規則有關之每一當事人
。

46 裁判字號: 98年上國字第 5 號
  要  旨:
參照行政程序法第 36 條意旨可知,稽徵程序上之事實調查原則上採取職
權調查主義。又稅捐稽徵法第 30 條第 1  項規定,則賦予稅務人員詢問
檢查權,稅捐義務人亦負有真實陳述並提出所知悉證據方法之協力義務。
稅捐機關依據上開規定請求稅捐義務人協助調查,自無不當。稅捐義務人
雖辯稱稅捐機關函文有誹謗、偽造或變造文書、侵害隱私、恐嚇等不法情
事等,然涉嫌用語本無負面評價,且該函文旨在調查事實,並無具體法律
效力,該函文於客觀上亦無偽造資料或以惡害通知稅捐義務人等情事,難
以謂其不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7 裁判字號: 99年勞抗字第 2 號
  要  旨:
公立大學聘任之教師係基於聘約關係,擔任教育工作,依其聘約之內容,
要在約定教師應履行公立大學應提供之教育服務,及所得行使之公權力行
政,性質上係屬公法上契約。而教師基於此項聘約,負有於大學內從事教
學及研究工作之義務,大學則以給付教師薪資為其義務。教師基於前開聘
約,因而具有特定之資格得以指導學生、從事研究,惟此乃其應履行義務
之內容,非可認係其因聘約而生之權利或利益;至因教師於履行其義務即
從事教學或研究可獲致之學術上成就,則僅為前開事實行為之結果。故以
大學教授請求國立大學核定其退休申請案,究其法律性質乃係請求行政機
關為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即請求准予退休,以消滅其國立大學教授之公
務人員身分(即公法上契約),自屬公法事件,則兩造間就此退休准許與
否之爭執,當屬公法上法律關係之爭議,普通法院對之並無審判權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8 裁判字號: 98年交抗字第 159 號
  要  旨:
若以汽車駕駛人未申裝電子收費系統而行駛電子收費(ETC)車道,而
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33 條第 3  項規定之「行駛高速公路,於駛
進收費站繳費時,未依標誌指示過站繳費」行為,而因駕駛人曾變更通訊
地址,而違規通知單寄送之地址為未變更前之通訊地址,此自非合法送達
,做成行政處分之機關不得因此而認駕駛人有逾期未繳罰款之情形。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49 裁判字號: 98年交抗字第 160 號
  要  旨:
若以汽車駕駛人未申裝電子收費系統而行駛電子收費(ETC)車道,而
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33 條第 3  項規定之「行駛高速公路,於駛
進收費站繳費時,未依標誌指示過站繳費」行為,而因駕駛人曾變更通訊
地址,而違規通知單寄送之地址為未變更前之通訊地址,此自非合法送達
,做成行政處分之機關不得因此而認駕駛人有逾期未繳罰款之情形。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0 裁判字號: 100年重訴字第 455 號
  要  旨:
強制執行法第 14 條第 1  項所規定者為,執行名義成立後,如有消滅或
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人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
院對債權人提起異議之訴;此中所謂消滅債權人請求之事由,應以可使執
行名義之請求權或其相關之執行力消滅者為之;而所謂妨礙者,自應以使
其依執行名義所需為之給付,生有不能行使之情事者稱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1 裁判字號: 100年訴字第 56 號
  要  旨:
行為人之行為是否為一行為,必須就個案具體事實予以判斷,而非就某法
規與某法規之間之關聯為何,或就抽象事實,予以抽象之判斷。易言之,
非以自然意義的行為為出發點,須從行政法作為行為規範特性切入,行政
法既為行為規範,則行政法上之行為係以人民之外部行為為規範對象,其
內部意思為何則非所問,亦即同一樣式之廣告,於同一日在不同之頻道播
出,或於不同日期播出,自屬不同之違規行為,而每一次於電視上宣播均
向不同顧客群訴求,一次廣告即有其單一危害性產生,故應認為一次播送
廣告即為單一行為,七十三件廣告行為,依法應分別處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2 裁判字號: 100年簡更二字第 1 號
  要  旨:
財政部在合作社主管機關內政部之催促下,調整其原來於 73 年 10 月
19  日函釋法律見解,而增加承認「共同分級計價運銷」及「結價運銷」
二種類型之共同運銷模式應符合免稅免罰之情形。原告系爭銷售行為是否
為「農業團體對農產品之共同運銷行為」,在財政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間本有諸多爭議,且原告係依法組設之合作社組織,為配合農政主管機關
政策,以農民組織方式辦理農產品共同運銷,以提昇農民所得,其所銷售
之乾燥香菇,是否屬「加工」製品?是否免營業稅?並無相關法令予以明
定。故原告對此法律定性並無認識可能,並無違法性認識錯誤,亦無期待
其有違法性認識之可能。原告對於銷售系爭產品,以免稅產品申報,並無
故意或過失可歸責於原告之情事。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53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05 號
  要  旨:
所謂「依法申請之案件」係指人民就特定具體事件,依據法令規定有申請
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之公法上請求權而言。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54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511 號
  要  旨:
按行政訴訟法第 8  條第 1  項規定,人民與中央或地方機關間,因公法
上原因發生財產上之給付或請求作成行政處分以外之其他非財產上之給付
,得提起給付訴訟。故提起公法上一般給付訴訟,須因公法上原因發生財
產上之給付或請求作成行政處分以外之其他非財產上之給付,自以人民在
公法上有該給付之請求權存在為其前提要件。且依行政訴訟法第 107  條
第 3  項規定,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行政
法院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對受刑人進行適當之移監調度,
屬各矯正機關職權之正當行使,受刑人並無請求將其移至指定監獄之請求
權存在,在法律上為顯無理由,因此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5 裁判字號: 102年訴字第 187 號
  要  旨:
按稅捐稽徵法第 1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財政部發布解釋函令,變更
已發布解釋函令之法令見解,如不利於納稅義務人者,自發布日起或財政
部指定之將來一定期日起,發生效力;於發布日或財政部指定之將來一定
期日前,應核課而未核課之稅捐及未確定案件,不適用該變更後之解釋函
令之適用,必財政部就相同租稅爭議,曾先後發布不同之解釋函令,後者
之解釋函令變更前者解釋函令之法令見解,而屬不利於納稅義務人者,始
對於未確定案件,不適用該變更後之解釋函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6 裁判字號: 103年訴字第 69 號
  要  旨:
綜觀山坡地管理法規之歷史沿革,山坡地開發建築之開發許可制度,以經
主管機關核定許可之開發計畫規劃內容,將開發計畫範圍內之土地,全部
重新規劃整理,興辦各項公共設施,按其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計畫,而發生
開發建築之管制效力。換言之,山坡地開發建築之開發許可,於其計畫經
核定後,即成為該地區開發建築之管制依據。山坡地開發計畫經核定後,
如嗣有變更之必要時,依內政部 72 年 7  月 7  日發布之山坡地開發建
築管理辦法第 15 條之規定,申請變更開發計畫之程序應同於申請開發許
可之程序。惟因內政部於 92 年 3  月 26 日修正發布山坡地建築管理辦
法,將原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中有關山坡地申請開發許可與管制之相
關規定,併入內政部於同日(92  年 3  月 26 日)修正發布之非都市土
地使用管制規則予以規範,則山坡地之申請開發、變更開發計畫,自 92 
年 3  月 26 日起應適用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之規定。惟應循何程序
予以變更,須視其變更之程度或內容而定其程序,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
規則第 22 條規定,如係有增、減原經核准之開發計畫土地涵蓋範圍、增
加全區土地使用強度或變更原開發計畫核准之主要公共設施或公用設備者
,應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三章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第 13 條至第
20  條規定之程序申請變更開發計畫。本件系爭住宅社區開發計畫係位於
改制前姑婆寮段 0000 地號面積 58.2590  公頃之山坡地,並經原高雄縣
政府 75 年 4  月 19 日公告核准開發在案,則原告於 99 年 12 月 16
日提出○○大酒店變更計畫,申請以「增列容許使用項目」方式,將系爭
土地變更計畫作為飯店使用,顯非屬系爭住宅社區開發案原許可使用項目
,且已涉及原核准事業計畫變更。又本件原告所申請之○○大酒店變更計
畫案之建築物係屬飯店,用途與原核定許可之開發計畫內容集合住宅並不
相符,自應依行為時管制規則第三章之規定辦理申請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及
使用地變更編定。惟原告就系爭土地僅以「增列容許使用項目」方式申請
○○大酒店變更計畫,容有未洽,被告以原處分否准原告之申請,即無不
合。

57 裁判字號: 105年再字第 2 號
  要  旨:
再審程序旨具有補充性,如當事人於前訴訟程序已依上訴主張其事由或知
其事由而不為主張者,即不得再據以提起再審之訴。倘若當事人主張其再
審之訴已具備行政訴訟法第 273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之要件,然經行政
法院審查結果其實無此事由者,則其再審之訴即為顯無理由,而應予以駁
回。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8 裁判字號: 105年再字第 23 號
  要  旨:
行政機關為有效滿足其特殊目的,自得對受領給付者設定若干制式要求以
加速完成公共事業之本旨,並杜絕日後因徵收條件認知不同而產生法律紛
爭。此外,當事人提出者為主管機關討論法令規範意旨之會議資料、解釋
法令規範意旨之令函或抽象之法律、行政命令,及就具體個案所為行政處
分或決定,或法院之裁判意旨,僅是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之過程或結論,
並非認定事實之證據本身,均非行政訴訟法第 273  條第 1  項第 14 款
所謂證物。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59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1656 號
  要  旨:
按關於國軍之軍售訓練作業程序及送訓作業規定,係行政機關就執行法律
之細節性、技術性事項,基於職權訂定統一之行政規則,與推動國軍官兵
終身教育實施辦法有關延長服現役時間之規定並未牴觸。次按國軍機關所
訂之特殊裝備訓練者服役管制志願書,係基於其法定職權,為達成提升官
兵素質、推動終身教育、留用優秀人才並使訓用結合等行政目的,於未違
反軍事教育條例、終身教育實施辦法及國軍軍官士官全時進修實施規定等
規定下,與受訓者約定由其提供全時進修費用補助,使受訓者接受延長役
期之義務,所締結之行政契約,自非法所不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0 裁判字號: 105年訴字第 28 號
  要  旨:
最高行政法院在具體個案之外,表示其適用法律見解之決議,原僅供院內
法官辦案之參考,並無必然之拘束力,雖不能與判例等量齊觀,惟決議之
製作既有法令依據(行政法院組織法第 30 條及最高行政法院處務規程第
28  條),又為代表最高行政法院之法律見解,如經法官於裁判上援用時
,自亦應認與命令相當(司法院釋字第 620  號、第 622  號解釋理由書
參照),縱最高行政法院於個案見解,認該院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所表
示之法律見解,有整合其內部法律見解,供院內法官參考之作用(行政法
院組織法第 16 條參照),具有事實上之拘束力,惟亦認應自決議之日起
始有其適用。

61 裁判字號: 106年簡上字第 31 號
  要  旨:
勞動基準法第 49 條第 1  項規定員工以「團體」方式與資方協商,「工
會」或「勞資會議」,均是員工形成團體的方式,二機制於監督企業之角
色,效力及功能有所不同,應由較具正式組織之工會來行同意,惟若無成
立工會,經由勞資會議亦為法定可行之同意方式。事業單位既已成立工會
,尚不得逕據分公司勞資會議之同意以代之。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2 裁判字號: 107年訴字第 570 號
  要  旨:
按行政機關回覆之函文乃針對退役人員之陳情事項進行回覆,亦即說明已
確定之停發退休俸處分並無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為單純之理由說明,不因
而生法律上之效果,核屬觀念通知,則訴願決定認非行政處分,於法即無
不合。又行政機關所為單純事實之通知,既不因該項通知而生何法律上之
效果者,自非行政處分,人民即不得對之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而提起課
予義務訴訟須以依法申請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或為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
為要件,否則其起訴亦屬不合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3 裁判字號: 107年簡上字第 34 號
  要  旨:
依 91 年 12 月 25 日修正後勞動基準法第 49 條第 1  項規定,為避免
資方運用其經濟影響力之優勢,輕易支配單一或少數女性勞工的工作意願
,而規定女性勞工於午後 10 時至翌晨 6  時的時間內之深夜工作應經事
業單位工會同意,無工會者始由勞資會議同意,以維護女性權益,並促進
性別平等,故無違反保障女性工作權、職業自由或平等權之虞,又雖然對
於有意從事夜間工作之女性勞工職業時間選擇自由,造成一定限制,然仍
屬落實憲法第 153  條第 2  項保護女性勞工政策所必要,合於比例原則
。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4 裁判字號: 108年年訴字第 1019 號
  要  旨:
按原告之訴是否顯無理由,其判斷時點應採浮動之概念。亦即案件所涉事
實如無爭議,原告起訴所爭議者僅係據以作成原處分之法律是否違憲之問
題,嗣如經有權解釋之司法院大法官就該法律業已作成合憲解釋者,則由
於司法院大法官之解釋有拘束全國各機關之效力,本院自應依解釋意旨而
為裁判。此際應已足認作成原處分之法律並無違憲,原告之訴自屬顯無理
由。故判斷原告之訴是否顯無理由,自不以「起訴時」為限。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5 裁判字號: 108年訴字第 107 號
  要  旨:
按行政訴訟法第 15 條之 1  所稱關於公務員職務關係之訴訟,包括公務
員身分關係之發生及消滅相關訴訟。次按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僅明
定常備軍官服現役之最少年限不得少於六年,實際上各期常備軍官之服現
役最少年限,該條例授權由主管機關依軍事需要,以招生簡章明定,故期
間長短容有不同,俾使軍事人力規劃保有彈性。又國軍官兵終身教育之目
的在於提升全體官兵素質,故主管機關所推動之終身教育自不以其召訓規
定或班別名稱必須明白揭示「全時進修」或「終身教育」為必要,而應以
其教育課程之實質內容是否符合前揭立法目的加以認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6 裁判字號: 108年訴更一字第 13 號
  要  旨:
當事人因合法行政處分廢止受有損失而應予補償之範圍,一則損失與信賴
間必須有相當因果關係存在。其二,廢止授益處分之補償,如無特別規定
,關於所失利益,不予補償;至於所受損害,原則上全部補償,但不得超
過受益人因該處分存續可得之利益。

67 裁判字號: 109年訴字第 444 號
  要  旨:
機關分層負責制度係機關首長就該機關在行政內部意思決定之作業審核上
,劃分處理公務的層次,授權各層主管分工決定,並由被授權主管負其最
終核定責任之制度。依此制度訂定之分層負責明細表,性質上屬行政程序
法第 159  條第 2  項第 1  款所指業務處理方式的作業性行政規則。又
依行政程序法第 161  條規定意旨,分層負責明細表有拘束屬官之效力,
但屬官若有違反分層明細表規定情形,純屬內部作業程序之違反,不構成
足以影響行政處分效力之瑕疵,不能指為行政處分違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整理)

68 裁判字號: 111年訴字第 438 號
  要  旨:
陸海空軍懲罰法第 7  條第 2  項規定,一人為數違失行為者,應分別懲
罰。可知在軍事懲戒案件中,數個符合受懲罰構成要件之行為,應分別懲
罰。行為人雖有多次行為,然對於部隊紀律及領導統御等危害應屬單一,
行為人之行為既不能單一評價為一違失行為,部隊以一個懲罰處分核予大
過兩次,乃牴觸懲罰法第 7  條第 2  項之規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69 裁判字號: 89年訴字第 715 號
  要  旨:
按「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
。」行政程序法第八條定有明文,該法雖於九十年一月一日始施行,惟行
政行為須符合信賴保護原則,早為學界及實務界所肯認,上揭行政程序法
有關之規定,係此一原則之明文化,是行為時該法雖未施行,仍得予以參
酌適用。經查,本件原告於七十四年六月自前國立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畢
業,七十四年九月二日至被告機關擔任啟聰班教師,是時因前臺灣省政府
教育廳未將教育部七十二年六月八日台人字第二一六五四號函轉知有關機
關、學校,致被告仍依照教育部七十年五月十五日台七十人字第五一四○
二號函釋,以原告擔任特殊教師予以提高一級支薪,核定薪級為一九○元
在案,;嗣經教育部於八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以台 (八八) 教中 (人) 字
第八八五○四三五二號函文各縣市政府處理,被告因而於八十八年十一月
二十四日以南金中人字第七八一號核薪通知書通知原告,更正原核薪案 (
即變更原核定薪級一九○元) ,改自一八○元起敘,並追溯至七十四年九
月一日起查,原告於七十四年九月二日至被告機關就職時,被告以其擔任
特殊教育教師予以提高一級支薪,核定薪級為一九○元,揆其性質乃屬授
益之行政處分,且已因被告發給就職通知書而發生實質之確定效果 (存續
力) 。本件原敘薪處分既係被告自已單方之行政行為,原告並任何惡意或
不法之行為,因信賴該授益之敘薪處分,而繼續擔任特殊教育之教師,按
月支領薪俸,其信賴自值得保護,應有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參酌行政程
序法第一百十七條之規定,若非有違法情事,被告本不得任意撤銷或變更
該己確定之敘薪處分。

裁判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0 裁判字號: 92年訴字第 5245 號
  要  旨:
主管機關函請娛樂業以自動報繳方式申報並繳納娛樂稅,倘未強制為之,
即屬行政指導,不得作為核定改以自動報繳方式課徵娛樂稅之合法依據。

71 裁判字號: 92年訴字第 97 號
  要  旨:
依財政部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規定,違反加值型及非加值
型營業稅法第 51 條第 2  款,所漏稅額處 3  倍之罰鍰,該倍數表為財
政部就罰鍰所為裁量基準之行政規則,依行政程序法第 161  條規定,有
拘束行為人之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2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1195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3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1307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4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1461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5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2270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6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2498 號
  要  旨:
主管機關受理人民聲請許可案件,其處理程序終結後,在行政救濟程序進
行中法規有變更者,仍應適用舊法。依行政程序法第 161  條之規定,行
政規則有拘束訂定機關之效力,若行政規則經修正,修正後之行政規則,
應僅適用於修正後所發生之事實,而無溯及既往之效力。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7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3151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8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3160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79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3195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0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3196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1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3226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2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488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3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524 號
  要  旨:
行政機關訂定之行政規則本係執行該機關主管法令及相關政策之內部作業
規定,一旦政策依其裁量權之行使而有所改變,從而修正相關內部作業規
定,以執行新政策,本屬當然,尚難謂係行政機關恣意行政濫用裁量。但
若是主管稽徵機關違反自行訂定之行政規則,其裁量係屬違法,對此可能
有濫用權力之行為。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4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722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5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776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6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818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7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848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8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903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89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904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0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905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1 裁判字號: 93年訴字第 906 號
  要  旨: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裁處罰鍰額度參考表」為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
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官之效力,若主管機關為未依據該參考表為裁罰時
之行政裁量,反而依其另創之裁罰標準為之,即已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裁量濫用禁止原則及平等原則。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2 裁判字號: 93年簡字第 246 號
  要  旨:
依據海關進口稅則附則一之規定,本稅則各號別品目之劃分,除依據本稅
則類、章及其註,各號別之貨名及解釋準則之規定外,並得參據關稅合作
理事會編纂之「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H.S.)註解」及其他有關文件辦
理。而「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註解」經財政部核定公告實施,屬於解釋
性之行政規則,依行政程序法第 161  條規定,具有拘束被告機關之效力
,財政部臺北關稅局有遵照辦理之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3 裁判字號: 93年簡字第 390 號
  要  旨:
按業者既從事販賣桶裝瓦斯,則其對於應將鋼瓶於有效期限屆滿前,送往
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檢驗機構,依規定實施定期檢驗之規範,本即有注意
之義務,而此亦為業者所能注意,但其因業者成本、檢驗場之負荷量等因
素,以致未依規定送驗,足見業者對鋼瓶未依規定送檢驗等情,縱無故意
,亦有應注意、能注意而疏未注意之過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4 裁判字號: 94年訴字第 3087 號
  要  旨:
裁量性行政規則只須有效下達於下級機關或屬官即為已足,縱未由機關首
長簽署並登載於政府公報發布而存有瑕疵,亦無礙於其效力。

95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109 號
  要  旨:
按行為人既係煤氣行營業場所之負責人,且有存放逾期未送驗之液化石油
氣鋼瓶,致違反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
,則消防機關認定其違反消防法第 15 條及前開管理辦法第 75 條第 1
項規定,並依消防法第 42 條前段規定裁處罰鍰,於法自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6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130 號
  要  旨:
按行為人既經營煤氣公司,其對該項營業之危險性自無不知之理,並有遵
守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
以確保其營業之安全無虞之義務。故行為人之營業場所於消防安檢時,雖
僅發現有逾期未送檢驗之鋼瓶二桶,然其縱非故意違反法令之禁止規定或
作為義務,亦難謂無過失,自仍應受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7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136 號
  要  旨:
按對於人民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科處裁罰性之行政處分,其處罰之構
成要件並非必須以法律定之,亦可由法律授權以命令為之,只需其授權內
容及範圍具體明確,亦與法律保留原則無違。又所謂授權內容及範圍是否
具體明確,則應就該項法律整體所表現之關聯意義為判斷,而非拘泥於特
定法條之文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8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165 號
  要  旨:
按消防法第 42 條規定之罰鍰額度為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此即為授權
主管機關能權衡違規情節給予妥適之處分,是以主管機關就此類違規所為
之行政處分對罰鍰額度之科處有裁量權,其裁量之結果倘無違反比例原則
,即非法所不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99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219 號
  要  旨:
按行為人既以從事販賣桶裝液化石油氣為業,則其對於營業場所得儲放之
液化石油氣總量,不得超過限量本即有注意及作為之義務,而此亦為行為
人所能注意,然行為人卻疏未注意而超量儲存。是以行為人對其場所儲放
之液化石油氣有超過限制總量之情,縱無故意,亦有應注意、並能注意而
疏未注意之過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0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226 號
  要  旨:
按業者既從事販賣桶裝瓦斯為業,則其對於營業場所儲放之液化石油氣,
其總儲氣量不能超過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
辦法第 73 條第 1  項所規定之數量,本即有注意之義務,此亦為業者所
能注意。從而業者雖主張僅是因消費用戶使用期間不能全面掌控,致查獲
當時灌裝場送氣至瓦斯店,未及時送出予消費者,惟其對超量儲存儲放液
化石油氣之情,縱無故意,亦有應注意、並能注意而疏未注意之過失,故
足認業者有違反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
第 73 條第 1  項規定之事實。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1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227 號
  要  旨:
按對於人民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科處裁罰性之行政處分,其處罰之構
成要件亦可由法律授權以命令為之,只需其授權內容及範圍具體明確,亦
與法律保留原則無違;至於所謂授權內容及範圍是否具體明確,則應就該
項法律整體所表現之關聯意義為判斷,而非拘泥於特定法條之文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2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278 號
  要  旨:
按經營販賣桶裝液化石油氣及相關瓦斯器具之業者,對於應將鋼瓶於有效
期限屆滿前,送往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檢驗機構,依規定實施定期檢驗,
本即有注意之義務。則業者因疏忽未將鋼瓶送驗,此為業者所能注意,卻
未注意,是業者對鋼瓶未依規定送驗之情形,雖無故意,亦有應注意、並
能注意而疏未注意之過失。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3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365 號
  要  旨:
新聞局委託學者研提廣告化認定原則,並依行政程序法第 160  條規定,
發布施行刊載於行政院公報上,有政府公報查詢系統表為證。對此廣告化
認定原則,係作為主管機關認定事實之基準,為行政程序法第 159  條第
2 項第 2  款之行政規則,對新聞局具有拘束力,其亦可供電視節目與廣
告製作人參考自律或作為頻道的編審人員把關之依據,故主管機關訂定行
政規則並依法發布刊載,作為處分事實認定之基準,於法並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4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4 號
  要  旨:
按經營煤氣公司之業者,其對該項營業之危險性自無不知之理,並有遵守
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以
確保其營業之安全無虞之義務;從而業者主張其灌裝場收送空瓶工作,匆
忙紊亂,稍有不慎,逾期鋼瓶之存在,勢所難免;然經機關查獲場所有數
支逾期未送驗之鋼瓶,且有到期許久而未送驗者,則縱使業者就其鋼瓶逾
期未送驗並無故意,亦難謂無過失,自應受罰。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5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424 號
  要  旨:
按業者既從事液化石油氣買賣,則其對於液化石油氣處理場所儲放之液化
石油氣,總儲氣量不得超過一百二十八公斤規定,本即有注意之義務,而
此亦為業者所能注意,然其卻未注意至儲放超量,則業者對場所儲放之液
化石油氣之總儲氣量已逾一百二十八公斤標準之情形,雖無故意,亦有應
注意、並能注意而疏未注意之過失,主管機關予以裁罰,於法並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6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70 號
  要  旨:
按對於人民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科處裁罰性之行政處分,其處罰之構
成要件亦可由法律授權以命令為之,僅需其授權內容及範圍具體明確,亦
與法律保留原則無違;又所謂授權內容及範圍是否具體明確,則應就該項
法律整體所表現之關聯意義為判斷,而非拘泥於特定法條之文字。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7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71 號
  要  旨:
按消防法第 15 條第 1  項規定,乃係就實現消防法目的有關之重要事項
設立行為規範;至具體之行為準則,依同條第 2  項規定,則係將可燃性
高壓氣體之範圍及分類,製造、儲存或處理場所之位置、構造及設備之設
置標準,儲存、處理及搬運之安全管理辦法,明定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會
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基此,主管機關依該法條授權而訂定公共
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而該辦法既係針對
前開授權之管理事項所作細節性、技術性事項之規定,並無逾越母法規定
範圍,自與法律保留原則無違。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8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72 號
  要  旨:
按主管機關既就違反危險物品及高壓氣體安全管理規定之違規行為訂頒「
各級消防主管機關辦理消防安全檢查違反案件處理注意事項」及「違反消
防法第十五條有關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規
定之裁處基準表」,供各消防安檢執行機關作為裁罰處分之基準,乃為防
杜各執行機關所採裁量處分差異過大,造成對受處分人不公之現象,且上
開規定亦未逾消防法第 42 條規定之罰鍰範圍,則執行機關就違規案件適
用前開規定,作為裁罰之標準,自無裁量違法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09 裁判字號: 94年簡字第 73 號
  要  旨:
按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並無關於違
反該辦法之違規行為應如何處罰之規定,亦即關於違反該辦法所規範之行
為,其罰則係訂立於母法消防法第 42 條。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0 裁判字號: 95年訴字第 1914 號
  要  旨:
按行政法院(現改制為最高行政法院) 39 年判字第 2  號判例,當事人
主張事實,須負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主張事實之證明,
自不能認其主張之事實為真實。所謂門牌號碼及戶籍登記均屬戶政之管理
,門牌之編定及設籍,不以供人居住之建物為限,依照戶籍法第 3  條及
戶籍法施行細則第 5  條第 1  項之內容觀之,非單獨生活,而在同一處
所共同生活者,應屬同一戶,加以衡諸常情,一家人同伙同食,自係一戶
;又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第 2  條第 1  項第 1  點所規定,「
本規則用語,定義如左:一、住宅單位:含一個以上相連之居室及非居室
建築物,有廚房、廁所等供家庭居住使用,並有單獨出入之道路,可供進
出者。」,以建物是否具備「獨立出入口、獨立居室、獨立廚房、獨立浴
室」列為審查事項,以區別是否為同一戶,亦符合上開戶籍法之內涵。系
爭建物雖各自擁有獨立之起居空間、獨立之出入口,然僅擁有一共用廚房
,且水電係屬共用,依上開分區管制規則之定義,應僅屬一戶。建物所有
人欲主張該建物係屬兩戶且各自擁有獨立廚房,按前開判例意旨,自應負
舉證之責,僅以言詞陳明而未能舉證,自難認其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可信。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1 裁判字號: 95年簡字第 5 號
  要  旨:
按對於人民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科處裁罰性之行政處分,其處罰之構
成要件亦可由法律授權以命令為之,只需其授權內容及範圍具體明確,亦
與法律保留原則無違。次按主管機關查獲營業場所儲放之液化石油氣,超
量儲存,乃當場開立舉發違反消防法案件通知單,並拍照存證,且場所負
責人亦不爭執其超量儲存液化石油氣,其事實客觀上已明白並足以確認,
則機關為裁罰之行政處分時,縱未等場所負責人陳述意見,逕予以裁罰,
於法亦無不合。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2 裁判字號: 96年訴字第 2741 號
  要  旨:
拆遷安置計畫係依土地徵收條例第 4  條第 6  項所授權訂定之區段徵收
實施辦法第 17 條之規定,由土地之需用土地人兼直轄市主管機關訂定之
。而依拆遷安置計畫第 4  點規定,由主管機關於該地區之市民住宅區興
建市民住宅,配售予該地區應安置之原住戶,再於第 5  點規定區內安置
之標準,原則上一個建築物所有權人配售一戶市民住宅,縱其擁有數個門
牌者,亦同。惟復於第 6  點規定,以拆遷安置戶如情況特殊,有合理增
加配售市民住宅之正當理由時,得由地政處視個案情形,簽請市長核准後
專案處理,至於情況特殊或有合理增加配售市民住宅之正當理由,主管機
關依其內容,有裁量空間。行政法院應僅就被告有無為合義務性之裁量,
即是否有不適用其裁量基準,而有違反平等原則或行政自我拘束原則而為
審查。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3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2206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4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2600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5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2602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6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036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7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141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8 裁判字號: 97年訴字第 3199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19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1198 號
  要  旨:
若行政機關既肯認總、分公司得分別成為政府採購案之得標廠商,亦認定
係以總公司名義標得開發基金釋股案,則其於核定原住民就業代金應就「
該總公司之國內總人數」之事實予以認定,惟公司法 3  條規定所謂本公
司,為公司依法首先設立,以管轄全部組織之總機構,則以總公司名義投
保勞保者,本即應包含分公司之人員之勞保權利義務。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0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2439 號
  要  旨:
農保及勞保均屬社會保險性質,農民或勞工依法參加農保或勞保及因此所
生之公法上權利,應受憲法保障;但立法機關得衡酌勞保、農保政策之目
的、社會整體資源之分配及國家財政之負擔能力等因素,且為避免產生重
覆投保情形,造成社會資源之浪費,對於何種身分之人應參加何種保險,
應由立法機關予以規範。故行為人 77 年 10 月 25 日至 94 年 12 月
13  日間參加勞保得否重複加保農保,應以 97 年 11 月 26 日修正前農
民健康保險條例第 6  條為準據法,亦即不得重複加保。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1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38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2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39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3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415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4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484 號
  要  旨:
農業發展條例第 16 條第 1  項第 3  款規定,每宗耕地分割後每人所有
面積未達 0.25 公頃者,不得分割,但本條例中華民國 89 年 1  月 4
日修正施行後所繼承之耕地,得分割為單獨所有。本案原繼承人於繼承耕
地後,得辦理分割為單獨所有應無疑義,惟部分共有人復將繼受持分移轉
與他人者,顯已非屬前開條例繼承取得之情形,類此案情,前經內政部函
示有案,故將原處分予以維持,駁回訴願,亦無違誤。土地分割申請人訴
訟論旨主張內政部該函釋「以他人之移轉行為」剝奪「未再移轉之共有人
」之「得請求登記分割之既得權」,屬不當連結,擴大法律所無之限制,
侵害人民權利,違反依法行政原則及憲法第 22 條、第 23 條與中央法規
標準法第 5、6、11 條之法律保留原則等,核屬個人主觀見解,尚非可採
。土地分割申請人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非有理由,應予駁回。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5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493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03  條第 5  款規定,行政處分所根據之事實,客觀上明
白足以確認者,行政機關得不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本件就原告準用勞工
保險條例關於直轄市之相關規定,為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之明文
規定,且準用之日期,原告之前亦已於「因應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7
條修正行政院專案小組」第 3  次會議陳述過意見,就法規之適用,殊無
再予陳述意見之必要。而且原處分所根據之事實,即被保險人人數及計算
方式客觀上明白足以確認,原告就原處分作成之事實基礎,即被保險人人
數及計算方式亦無爭執,故依行政程序法第 103  條第 5  款之規定,於
原處分作成前,縱未給予原告陳述意見之機會,亦無違誤。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6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71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7 裁判字號: 98年訴字第 72 號
  要  旨:
地方制度法第 4  條及第 7  條於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於此之
前,臺北縣人口已達 200  萬,但尚未升格為直轄市,則自同月 26 日該
法生效時起,臺北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第 4  條第 2  項準用同法第 67
條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第 1  款第 1  目但書、第 2  目後段、第
2 款後段、第 3  款後段及第 5  款後段等規定,即有負擔全民健保補助
款之義務,此一負擔之法源依據實係「法律」,而非行政規則或命令,難
謂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縱其後經行政院內部協商,由行政院衛生署以 96
年 10 月 19 日衛署健保字第 0962600454 號令延後上述規定之生效日至
97  年 1  月 1  日,其結果較法律授權適用全民健康保險法之時間為晚
,對臺北縣政府更為有利,臺北縣政府主張衛生署發布之令與法律保留原
則有違,顯有誤會。至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27 條之修正,係先於司法院大
法官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作成,自無違反釋字第 550  號解釋之可言。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8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1028 號
  要  旨: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 19 條第 1  項第 2  款、第 3  款規定,耕地租
約期滿時,有出租人所有收益足以維持一家生活,或出租人因收回耕地,
致承租人失其家庭生活依據情形者,出租人不得收回自耕。又該二款所稱
出租人所有收益足以維持「一家」生活,及出租人因收回耕地,致承租人
失其「家庭」生活依據之規定,應採相同解釋,即出租人或承租人「一家
之所有收益是否足以維持其一家之家庭生活」而言,故上述規定要件之是
否該當,應分別以與出租人或承租人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
團體作為核算範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

129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34 號
  要  旨:
建築中央主管機關內政部在特殊情形下,為保障人民財產權之行使,於建
築法第 53 條第 2  項之外,為因應外在環境變遷之需要,就建築法有關
建築期限之規定,另為得申請展期之規定,應係政府對人民財產權保障所
得考慮之行政措施,且非對人民之權利有所限制,自與「法律保留」原則
無違,亦與行政程序法第 150  條之規定相符,為法之所許。
建築管理機關於起造人依內政部 97.12.29 函令申請延展建築期限,苟非
起造人已明顯無使用土地權限(如已經判決確定無使用土地之權利,或經
法院為假處分禁止其使用爭執之土地),足認其申請已顯然無法達到目的
,建築管理機關尚不得僅因起造人與土地所有權人間對於土地之使用權發
生爭執,即以無延展實益,而否准起造人延展建築期限之申請。

裁判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30 裁判字號: 99年訴字第 578 號
  要  旨:
行政程序法第 103  條第 1  款、第 3  款規定,有大量作成同種類之處
分或受法定期間之限制,如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顯然不能遵行者,行政
機關得不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本件被告辦理國家考試試務,時間緊迫,
不容絲毫延宕,倘若要求其對各項考試應考人所為不准報考之處分,均應
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顯然無法如期舉辦各項國家考試,況查被告辦理國
家考試試務所為之各項處分,性質上多屬大量作成同種類之處分,依上開
規定,被告自得不給予應考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從而,原告主張被告做成
系爭處分未給予陳述意見機會乙節,要無執為系爭處分不合之依據。至於
否准報考,予以退件之理由,業於原處分說明欄記載明確,並無未敘明理
由之處,原告此項指摘殊屬無據。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撰寫)